美好春天里的青黄不接和淀汤落水

分类: 随笔 |
陈仲明
秋收季节的农民,上交了公粮,每人一年只能分300斤左右的毛粮,何谓毛粮?比如300斤水稻,去掉稻壳变成大米,只有两百多斤。也就是每人一年的粮食只有两百多斤大米。
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三、四月,农民饥饿的日子也就开始了。停止发放粮票的知青,也就开始了真正农民的日子。
淀汤落水,普通话是dian,泰兴话是ding,就是锅里的粯子粥,米少粯子少,而水多,甚至是只有粯子和水而无大米的膜粯子粥。村民们嘴里吐出的话语就是:粯子粥照得见人影。用这么多的水,烧熟一锅淀汤落水的粯子粥,如果缺草,那就是更加糟糕的事情。
我们知青小组所在的村庄是靠近靖江的毗卢寺的东五圩(yu),临时寄居的房子,是以前这一片地区富贵人家的象征,屋子的前面不同于一般农家简陋砖墙,是杉木做成的木板壁,板壁的前面有走廊,院子里铺满平整如镜的青石板,院子出口处还有石礅。这种房子对我并不陌生,居住在县城时,与苏家巷相邻的银锭巷,民国时期的富贵人家聚集在那里,房屋结构都是如此。下乡的第一天,看到这处曾经是地主的屋子,已全然是一片破败之象。木板壁中间显示品味的木格窗户已不见踪影,酷暑仰看屋顶,太阳的光柱犹如几十条阳光之箭,从残破的屋顶直射而入。数九寒天,屋里四面灌风,寒冷犹如冰窖。
喝了淀汤落水的粯子粥,晚上躺在那个破屋里高低不平的铺板上,翻个身,肚子就窟咚一响,而起床撒尿后,就是前心贴后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