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书批语有感:教育理念和熏陶

儿子是理科生,可是书橱里堆满了文史哲的书籍。
多读书,对开阔视野,学养修为肯定是好处多多。
半年前,从他书橱里找了几本书带回南京阅读。其中一本是《白石老人自述》,准备近日去上海时还给他。
翻阅这本我读过一遍的自述,其中不少地方,儿子在文字下面画起了黑线,还有几处有短语批注,这些都是一个认真读书人的习惯。
划线的部分文字有:
1,我以为一个人要是利欲熏心,见缝就钻,就算钻出了名堂,这个人的人品,也可想而知了。
2,势利场中的炎凉势态,是既可笑又可恨的。
有两处有短语批注:
1,宣统二年,我四十八岁,回家以后,自学书底子太差,天天读写古文诗词,想从根基方面,用点苦功。
儿子加了批语:年近半百,仍苦学不辍。说明他对年已半百的白石老人的苦学是敬佩的。
2,白石老人借了别人的画谱,把它勾影下来,再仔细琢磨
儿子的批语是:父亲当年抄乐谱。
这一句批语,说明我偶尔告诉他的往事,对他起了熏陶的作用。
那时我辍学在家,好不容易借来一本《二胡演奏法》,因为书主限制了借阅的时间,所以用了两天三夜的时间,将一本书抄了下来。每一页的乐谱,有弓法指法,十分繁琐,加上当时的我又不识谱,只有死抄。
此等昔年往事对孩子的刻苦的学习精神若有所教育和启迪。也就不枉费父辈的良苦用心了。
我实行的是磨难教育的理念,当时的我认为磨难教育,对大城市的孩子,应该是利大于弊。
今天的我想来,激赏教育是我的弱项,孩子当时对过于严格的教育肯定是有怨言而不敢发。反思之,正确的应该是磨难和激赏教育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