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缺失导致自主品牌难超合资
标签:
自主品牌合资品牌性价比慈善环保 |
前天晚上,聊天的时候聊到了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他们在中国市场上一种正在快速的改变与崛起,一种声誉很好,市场渗透力度仍在强化。在这场自主与合资的较量中,尽管自主品牌十分的努力,仍未显现出超越的迹象。
追根到底,自主品牌没有实现与合资品牌比肩的“品牌溢价”,甚至连自主品牌厂家的人都认为自主品牌在品牌层面是负资产。而造成品牌“负资产”的原因,似乎自主品牌们无论比亚迪、江淮还是长城等等都很匮乏品牌层面的建设性工作。这方面,正是合资品牌的长处所在。拿福特汽车来说,他们在进入中国之前就引进了福特环保奖项目。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投入不多,也虽然当时的老百姓并不怎么关注环保。但是当物质生活变得富裕之后,环境恶化却促使人们反思问题,如何在拥有财富之后让周边更美好,生活更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福特汽车环保奖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他们从单纯环保宣教到动植物保护、材料回收再利用等项目落实,再加上各种调研与反馈,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今年,他们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50万元金额,同时增加了许多的内容,包括NGO能力建设培训、导师计划、绿色NGO孵化项目与学习网络建设项目等等,以迎合当前这方面组织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产品和品牌毫无关联,实则利害重大。
试想,无论高端品牌还是一般品牌,品牌的基础是什么?笔者认为可能是产品的品质、创意或品牌理念等等,但前提绝对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与信任。为了营造信心与信任,企业需要超越商品的范畴,让消费者无条件的喜欢自己的品牌。
而风马不相及的慈善项目,或许正是外资品牌在品牌层面的战略所在。如是,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福特最先引进环保奖项目、为什么宝马要做非物质文化保护、为什么丰田喜欢跑河北去植树,为什么现代起亚要到内蒙搞治沙活动等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企业公民们在品牌层面上的善意与担当。
没有这些内容,企业就只剩下实实在在的商品。而商品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的让企业掉入概念炒作与“高性价比”泥潭。既然都“高性价比”了,你如何去确立你所谓的高端品牌与高端车型呢?
而自主品牌在这方面的问题,还并不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投入多少。事实上自主品牌每年的投入都是很多的,看看震后捐助就知道了。那么可不可以改变一下王老吉模式,改变粗放的慈善方式,将一次性的大笔投入变得更加的长期、系统并体现出高度的专业性、组织性与前瞻性的项目实施呢?如果能够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来展现企业的善意与担当,那么他们在剑走高端的过程中会不会变得更加的惊喜与容易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