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反思錄
(2012-08-17 17:21:34)
标签:
杂谈 |
《儒學反思錄二集》序
龔鵬程
舊嘗作《儒學反思錄》,勘儒林故事,考先哲微旨,既紹述儒家宗趣,亦略佇思新軫於方來。今茲續有撰作,塗向不殊,故輯為二集。
首篇疏證《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自漢魏南北朝以來,讀書人啓蒙就多是讀《論語》,但此書義理之深邃精妙,真是童而習之老且未能明瞭。古今詮解雖繁,仍有許多疑義盤根錯節於其間。有陣子,大陸央視百家講壇某君講《論語》,轟動一時,而士林議論或不以為然。批判者中,有人就提議該找我去講,我則敬謝不遑,認為電視媒體本來就不適合講《論語》。
院有棗樹,傍晚時分,坐在樹下茗談,拾棗而食,朋友來了就開講。講著講著,秋深冬來,雪花遍地。屋裡則人擠著人,一團熱氣,感覺甚好。首講為學宗旨,接著分講「學」而時習之、學而「時」習之、學而時「習」之。現今所存,即當時之講義。儒學精義,多萃於此。是以後面可以暫緩。讀者循是而求,不難弋獲玄珠,不勞我再如此一句句細講啦!
次篇論中和之美,是在台灣清華大學的講詞,乃上一篇論儒家義理之補充。看起來談的是文學理論,實則文學上對中和之美的追求,即是受到儒家的影響。儒者講中、中庸、中和、中正、中道,這個中,在哲學上實是極深奧極複雜的,我以辯證思維來解釋它,兼論中西思維之異同及其與佛道之關係,對讀者或不為無益。
接著談朱子學對當代的啟示。主要是針對現今學界只從思想上掌握儒家,而不能令儒家在具體生活場域中起作用而發。以朱子學實踐於家庭、宗族、書院、鄉里間的各項做法,來照看我們現今應當可以有的做為。
我提倡“生活的儒學”已數十年,所謂“生活的儒學”,其實即古人“儒學經世”之意。儒學不是書齋紙上、講壇嘴上的學問,須是具體化成人文。化成人文,亦非一般人只想到的政治事功,冀圖“致君堯舜上”。不知“再使風俗淳”本來就不必是屬於政治領域的事,應在社會結構、組織、風俗、精神上著力。宋明理學家在此有許多嘗試,均可借鑒。朱子學是其中重要一環,不可不注意。底下論王陽明到黃宗羲的經世思想,乃至韓國陽明學者鄭齊斗之經世學說,命意均涉及此,可一併參看。
論陸九淵、葉適二篇其實與上述經世主題也頗有相關,但更著重撥亂反正。文章是為紀念兩先賢誕辰而作,希望能對現今學界之誤解有所澄清。兩位其實都是目前儒學界最不瞭解的人物。論象山者,僅知其為心學、為陽儒陰釋,不知其經學、不知其道問學、也不知其排佛宗旨、更不知其經世宏願。論葉水心,則異口同聲說他反程朱、為功利主義、甚至是唯物論。此非冤殺古人乎?故我略替兩先生昭雪之。
以上兩部分,講儒家義理、講儒學史。底下兩篇論清人對儒學文獻的整理,主要談《四庫》。
《四庫全書》實即一部儒藏,乃是以儒家觀點對古今文獻的節選、整理、解釋。除篩選、存目等處理方式外,其觀點集中表現於提要。各書提要又總成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自編成以來,《總目提要》一直是學子為學之津梁,重要性無與倫比。但很少人知道:四庫全書編輯時抄成七部,分貯南北諸閣,而其實非一身分化,乃七種頗有差異之書。我因緣湊巧,得窺此秘,乃發願作《四庫提要校證》,集合存世閣本與刊本互校。一方面希望能瞭解《四庫全書》編纂時的狀況,一方面也希望能提供學界一種新的《總目提要》。這整體工作非我一人所能完成,目前正集合師友一同努力。這兩篇文章就是我工作的一部份記錄。
此下則是近代儒學史的問題了。辜鴻銘、馬一浮都是過去久遭漠視、近年才漸獲討論的例子,對辜先生尤多誤解。我這兩篇應是比較準確的畫像。近年我還隨吳光先生之後,參與了部份馬先生文集的新編工作,曾撰《馬一浮先生書法集序》等文,文旨不同,就不收入此書了。
《兩先生》一文,論曾昭旭、王邦雄兩位老師,而其實是借此以見台灣當代新儒學發展之史。當代新儒學,一般認為發軔於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繼而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紹述發揚之,再就是唐牟的弟子輩如杜維明、劉述先、成中英、蔡仁厚等以及台灣的鵝湖派。鵝湖派,指以《鵝湖》雜誌為核心,聚合起來的一批新儒家。昔時少年英銳,今則漸皆老大,但論當代儒學發展,不能不注目此輩人。可惜對他們的事業與學問,目前理解也是還不夠的。我算不上是新儒家,但師友摩習,濡染者深,體會有非新儒家派別中人所能及者,故借此略言之。
嗣下諸文,則是近年在大陸講學的一些隨筆。大陸近年國學熱傳統文化復興,多亂象,也多值得期待之處。我介入既深,偶有感會,輒以隨筆散記出之,體例雖雜,不難由茲管窺近時儒學發展之鴻爪也。
壬辰立秋,記於燕京龔鵬程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