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字因緣兩則

(2010-03-18 07:46:31)
标签:

杂谈

  明日將返台幾天(下週一在成功大學演講),且貼兩短文以供瀏覽:

一、

孫海鵬《翼廬慵譚》序

龔鵬程

 

  海鵬示我《翼廬慵譚》稿,囑我序其端,我拖延了許久,皆無法報命。主要是忙,其次是對他的體例尚有疑惑。

  我見卞孝萱先生舊有一序,謂海鵬所作《遼海書畫知見錄》凡五章:連灣翰墨記、青泥詩文補、煙雲過眼錄、筱軒長物志、翼廬語小錄。據卞老之敘述,內容似乎頗與《翼廬慵譚》相似。《慵譚》上編是淑杰憶舊、芝庵隨筆、丁厂序跋,合起來大約就是所謂《翼廬語小錄》;下編即《連灣翰墨記》。因此我頗疑海鵬原本已作《遼海書畫知見錄》,後摘出一部分,附以他篇而成此書,別署《翼廬慵譚》。

  可是好好一本《遼海書畫知見錄》,為何要拆開呢?如此拆開後,未來《遼海書畫知見錄》恐就畸零不成部章了,那怎麼辦呢?

  再就現有《連灣翰墨記》觀之,所記人物並無詮次,年時先後錯雜,又無目錄,所敘人事也缺乏事理為之串聯,不便檢索,體例並不是不可再商量的。

  此外,翼廬、淑杰、芝庵、丁厂、筱軒,名號未免太多;其書談鋒甚健而云已慵,亦令我不解。

  也就是說,海鵬此書,體例上尚可斟酌。但如此批評,並不表示我不喜歡他這本書和他的寫法,反之,我要說的,正是此書之特點。

  我是在他主持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講座邀我去演講而與之結識的。見他典衣購拾文物,頗為嘆異;與談掌故,又娓娓可聽。遼海俊彥,我知之甚少,見此讀書種子,才不禁對此地人物之美多了幾分留心。

  漸漸地,我體會到:這兒有一批人,與通常所謂學術界並不相混,屬於自成學統的文化人,治學亦在町畦之外。對傳統文化有深廣的愛好,入手則多為鄉邦文獻、耆舊因緣。由於並不完全隸屬學界,故無學府中職稱身分等習氣及論文格式體例之窠臼;對傳統文化又有真誠的體會與摯愛,故亦與學院派專業、客觀的研究不同,常雜於琴棋詩酒游藝之間;治學多由鄉邦文獻集師友因緣入,則使得他們的學問常近於鉤沈識小和掌故一路。

  海鵬是在這般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學人。歷逢老宿,嫺熟掌故,又供職於圖書館,時時留意文獻,其著作當然就充分體現著這種特色。衡以今時學院著述之體例,殊無必要,因其淵源本為掌故劄記之學也。海鵬自記有人撰聯贈他云:「困學昔有王伯厚,日知今為顧亭林」,確乎不錯。

  但若稍加吹求,則海鵬之困學,誠如王應麟,其學術內容卻與王氏未盡一致。同樣的,他雖如顧炎武一般日知有錄,亦與其經世之懷抱略異。他不似王之宋學,也不似顧之清學,相近的,乃是明人,尤其是晚明。如文震亨作《長物志》、高濂有《遵生八箋》,文士之癖於詩酒、溺於書畫,乃至茶淫橘蠹,種種雅賞清致,都是他喜歡且擅長的。此書〈芝庵隨筆〉記其玩好筆、墨、紙、硯、香、扇、茶、印、磚、幣、裝池、拓本之情;〈淑杰憶舊〉敘其與相關人物過從之跡;〈丁厂序跋〉則多序跋此類收集考證文字,無一不可見晚明趣味。畸士雅懷、韻事深情,往往而在。

  在他筆下,大連的書畫逸事、人物遺跡都是清雅可喜的。老輩典型,尤堪景慕。他自己的生活,也倘佯於這些磚呀硯呀字呀畫呀之間,又跟各地素心人相交遊相切磋,自然也是美滋滋的。雖說典衣買畫,有時還得自製裁紙刀去賣了換米,但夫婦同心,樂不下於芸娘沈三白。此等衰世,尚有這等勝緣,實在教人艷羨。聊誌數語,以旌其美。庚寅驚蟄,寫于燕京小西天

 

二、

  連海堂雅集記引

     龔鵬程

 

文字因緣兩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向西方學習
后一篇:國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