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信疆與經典閱讀

(2009-06-15 11:05:21)
标签:

杂谈

    我最後一次見識高信疆的編輯功力,是在周安托去世時。

 

    安托酒後遽逝,我人在黑龍江。甫回台,便獲高公電話,說過兩天要出殯開弔,他擬編一文集,紀念老友,囑我亦作一篇。高公那些年早已滯居北京,估量他也是在得到凶耗後匆匆趕回來的。友朋風義,令他毫不猶豫地就決定要做這件事。恰好我也有一股愴懷之情準備傾吐,故立刻寫了,交他付排。兩天後,集子便即印好,在喪禮上讓所有師友一同見證著安托的一生。

 

    後來這些沒發送完的紀念集都推到我這兒了。因高公當時已一身孤寄於天涯,無處可供存放,故交我流傳,以使人更加認識安托。

 

    他對朋友總是這麼深情實義。沒人要求他編這本集子,也沒人提供經費,但他決定做,便立時做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最適合的一些人,製作出有價值而非應世諧俗的刊物,正是他一貫的本領。這本領,在他主持人間副刊、時報出版公司編務時,大家早已熟悉,上面所說的,只是另一個小例子而已。

 

    在時報出版公司,他最大的手筆是編製《中國歷代經典寶庫》。早期,他在人間副刊是編海外專欄的,以向台灣社會介紹歐美新知為主。但他的中國文化情懷早見於編《龍族》詩刊時,一旦主持時報出版,便籌思編這套大書為中華文化續命。

 

    這套書共六十冊,召集了五十四位作者,面對已然現代化且遠離中國文化教養的社會,介述了《論語》《老子》《詩經》《史記》等重要典籍。整體規模、企畫、行銷,都是劃時代的,氣勢恢宏,意義深遠。

 

    在此之前,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當然行之有年,白話譯介古籍,不僅有文復會在做,三民書局等出版社也做了許多,可是《歷代經典寶庫》是不一樣的策畫,造成的社會轟動效應遂也不同,形成了社會上關心中國文化發展、熱衷閱讀經典、探索傳統文化內涵的新風氣。

 

    那時我正在師大國文研究所讀書,高公找上黃慶萱老師編寫《西遊記》那一本,黃老師要我幫忙。寫好後送去,高公即與安托邀我參與他們的編務,主要是覆核來稿。

 

    當時參與編寫者,其實都是一時俊彥。能找到那麼多大學者一同來做這套書,乃是高公過人的本事,許多書稿,看起來只是為初學說法,白話譯介,附加導言而已。然為初學者說法才更難,唯深入者方能淺出,要講得清楚透闢,不蔓不枝,豈容易哉!做得好的,不但易讀,真能接引後學,本身就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例如王夢鷗先生的《文心雕龍》那一本,誰敢說它不是學術著作?在大學裡讀《文心》這科,誰又能不參考它?但不是每位學者都能有王先生這般功力,因此寫成的稿子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高公讓我做的,就是覆核資料、清順文字、商榷觀點的事。我少年氣盛,對文稿常有過激的批評,那就由他和安托出面去找原作者協商修改。如此,幾乎每一冊都是往覆琢磨才定。整個過程,亦令我體驗到高公任事之勇和處事之細致謹嚴。

 

    後來時報出版公司改組,高公離去,安托亦出而自辦金楓出版社,命我規劃《經典叢刊》。等於繼續做著高公未竟的事業。

 

    《歷代經典寶庫》號稱青少年版,故內容簡易,志在入門接引,以白話譯介為主,原文略選以為附錄。我編的,則只是原文,附注釋或導論,不做譯白,體例不同,但功能略似,都是期待讓人能接近經典,由經典中得益的。

 

    高公做過的事很多,其中每一項都可能影響過許多人,我就是他在推廣經典閱讀這件事上受其影響的例子。爾後我辦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時,他已遠赴香江任明報總裁歸來,書空咄咄中,卻也一直協助我,影響我,告訴我他對大學的理想,提供了不少建議。高行健獲諾貝爾獎後,各處邀約不斷,也是高公勸他支持我的教育理念,才單獨接受我之邀聘的。可見他之影響我,遠不只整理經典這一點,但我不想談得太泛了,願專就這一點來略說它到底有什麼超乎個人交誼的意義。

 

    自社會現代化以來,便有各路豪傑開立書目,如胡適〈實在的最低限度書目〉、梁啟超〈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章太炎〈中學國文書目〉、顧頡剛〈有志研究中國史的青年可備閑覽書〉、汪辟疆〈國學綱領書目〉、錢穆〈文史書目舉要〉、胡秋原〈一個最低限度的國民書目〉……等。外國也有海明威、毛姆等人開列的書目。其旨皆不外乎介紹要籍,以為指南,希望在跟傳統文化斷裂之後,現代人依然能多少與那個傳統銜接起來。

 

    可是這些書目大抵僅表達了一些良好的願望而已。因為,既已與傳統斷裂了,現代人要看那些書又豈能輕易看得懂?莫說《易經》《左傳》,就是《本草綱目》《天工開物》,書當然都是好書,可是一來未必找著善本,二來就算覓得,缺乏指導,也非開卷便得得益的。一紙書單,猶如僅以菜單示人,能療饑嗎?編輯出版人,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菜單都落實為一道道菜餚,端上桌來,現代讀者才能真正得著滋養。

 

    近年海峽兩岸風行的兒童讀經運動,以誦讀為主。兒童記憶力正強,使之誦記,是不錯的。但誦記之外,須輔之以博覽,因為沒有每本書都誦記的必要。且誦習之際,雖不必多所講解,心惟口誦之際,卻仍應期其可以心領神會經典的義蘊。此種博覽或理解,均須倚賴好的、有效的青少年古籍讀本。方今出版各式文圖垃圾之所謂出版商多矣,能再出現一位高信疆,為經典閱讀再開一新境界嗎?此所以我於高公之逝,為之長嘆息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南通行 
后一篇:行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