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武術的源流
(2009-04-29 08:40:43)
标签:
杂谈 |
旅中有來問台灣武事者,簡答之,如下:
台灣武術的源流
龔鵬程
台灣武術之發展,有五個淵源或脈絡。
一是早自明朝初葉即已縱橫中國東海南海間的海盜,便以台灣為其補給站或中繼基地,直到清嘉慶以後,其勢才漸衰。海域武裝,形成武術傳統,是不待言的。這點雖因說來不甚光彩而為近人所諱言,其實卻是淵源最古的一支。
其次,是明中葉以後漢人開始移墾台灣,與原住民爭地,互有攻伐,當然也需仰賴武力。現今台灣地名中,叫做「圍」「亭」「城」「堡」的,就多是昔年鬥爭之地,每個城堡圍亭中多有武師教習武術、保衛地方,並逐步把原住民逼往山區。
明末鄭成功驅走荷蘭人開始經營台灣以後,台灣才開始脫離上述這種原始掠奪攻伐的叢林時代,開始有政府、法治、社會組織,武術的重要性相對地降低了許多。但明鄭另開了一個新的傳統與淵源,那就是天地會的抗清運動。
再一個淵源就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各省人士隨國民政府遷台,其中不乏精擅武術者。政府大員之侍衛武官,尤多武術名家,於是大陸各地之武術乃繁衍於台灣。例如太極、八卦、螳螂、八極及北派長拳等,以往皆台灣所無,自此乃盛行於南北各處。
以上五條脈絡,除最後一項外,均與福建淵源密切。早期台灣武師,往往都說是從唐山來,或稱為唐山師傅,即指明了這個淵源。如著名的西螺廣興里振興社,乃漳州府詔安人劉明善所創,人稱少林阿善師。他於道光年間來台,傳金鷹拳,晚年卒於台灣。同時稍後,西螺港尾地區,又聘了詔安人廖金生來台開設金獅連陣武野館,傳布雞拳與白鶴拳,其後可能又回大陸去了。西螺還有一支,是由大陸來的高漢榮所傳,傳廖萬得,嗣後開展出勤習堂體系,遍布宜蘭、雲林、台中等地。早在一九八七年就成立「勤習堂源流武道聯盟」,統一教材,制定「階段鑑定條則」,由入室晉一至入室晉五,最高者為長老顧問。該系統以長肢白鶴為主。
這些都是閩南拳師入台授藝而成的。另一種則是台籍人士赴大學藝,如宜蘭頭城人林金獅到漳州太祖忠義堂陳泰成門下習太祖拳,返台後即在宜蘭開設太祖忠義堂,目前已有四代傳人。
因拳術總體來源相近,故台灣各地武術反而不像閩客、漳泉間的畛域那麼大,交流互動十分密切。如宜蘭港尾振興瑞獅團的金鷹拳原本由另一唐山來台之老鷹師所傳,他過世後,弟子再由西螺聘師傅來傳,故亦援用西螺阿善師振興堂號。而西螺金獅館雖以布雞拳為主,但也奉祀白鶴先師。勤習堂以白鶴為主,卻也奉祀宋太祖,入門拳即授太祖拳、獅陣亦稱為太祖武術全陣瑞獅。跟勤習堂一樣分布全省的門派德義堂,所授亦包括太祖、白鶴、五祖拳。且傳播不限於南北,無太大的地域之分。
這種傳承極為可貴,因為早期福建拳種及拳風,往往藉此留存。如金鷹拳、布雞拳,在台流傳甚廣,而大陸已然罕見。長肢鶴、短肢鶴,目前在福建也還流行著,但與台灣所傳已有異同,亦可藉資比較。五祖拳部分,情況亦然。五祖點穴、五祖擒拿、五龍化枝、五剪梅、梅花散手,皆少見。
傳承之外,台灣這些拳種也有些發展之新貌。如德義堂第二代童金龍,原居嘉義,後遷高雄,自創柔拳道,便屬於依傳統而創新的。前文提到的勤習堂源流武道聯盟,則是參考日本武術產業的做法,制定統一教材及段位制。這對大陸武術界應也有啟示作用,目前少林武當太極八卦各門派正需在此著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