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靈修時代的警覺

(2009-04-13 08:25:19)
标签:

杂谈

  《今古傳奇》雜誌社長馮知明及《武當》雜誌社長劉洪耀兩兄約往武當山。遂於八日去,十一日返。九日遊丹江口市,赴鄖陽師院講「道教身體觀」﹐坐漢水船上吃魚;十日登武當,參訪紫霄宮、南岩宮、泰常觀,直上金頂;十一日遊襄樊,徜徉於襄陽古城樓上、隆中諸葛草廬煙雨間,皆不勝暢慰。

 

    但在武當道院,逢一道人,相與論道家修持法。道人頗以其體驗修證自矜。謂歷來丹書所載均不可靠,世上修練者光從書本子上修,難怪會誤入歧途。其實真正訣法皆不錄文字,只由師徒口授心傳,再經修練者實修實證而知。一旦真正實修有得之後,身外化身,迴看現今人世各種爭論,益覺無謂,自然也就不會再與人言語辯說之了。因此,總括來看,凡真訣皆不錄於文字,也不必錄於文字,修道者若依文字書本,亦不可能真正得道。

      

  這樣的修證者,在我們社會上其實很不少。近年宗教復興,達官、顯貴、富翁、闊太太固然參禪、禮佛、打七、朝山、供養法會,忙個不了;許多有志修證的知識青年文化人也熱衷於此,不但四處參學,相與印證,更以切身實修自許。一些由佛教道教衍生的中外修行法門,或結合現代心理學,或配合教團布道宣傳,亦往往大行其道。近年宗教修持之書頗為暢銷,即與此一時尚風潮有關。

      

  但這些修持派門或修證人士,雖是暢銷書的推動者,他們對書的態度卻與我上面說的這位道人相去不遠。常有一種反智的傾向:重實修而輕知識、貴口授心傳而鄙視文錄經典。所以,雖然佛陀之義理已全寫在《大藏經》裡,他們的重點卻並不在深入經藏,而喜歡親近大德,看看某仁波切某活佛某大居士能否給他開示或點撥。

      

  近年市面上大為流行的各種減壓、修行、心理調適、靈性成長培訓班,也不鼓勵學員看書讀經典。而是透過講座、生修、活動之類方式推廣各式課程,以收取高額學費、吸收會員。

      

  這些人,行為與目的各不相同,但無疑共同促進了社會的反智傾向。一般人觀察大陸,多會注意到近年蓬勃發展了的兒童讀經運動,可是絕少人察覺到在兒童讀經的同時,也正盛行著這種大人不讀經現象。

  

  大人不讀經,不是一般說的社會上成年人都不再讀書,也不是知識分子因主張現代化而反對讀經典的那種型態,乃是以追求文化體驗、提升個人靈性內涵為名義或目的,而進行著反智的不讀經行動。具體之表現,則如上文所述各類狀況。

      

  為什麼說這種態度是反智的呢?

      

  此類人士基本上皆重行而輕知。用佛教術語說,即是主「行門」而反對或輕視「解門」。覺得書本子上寫的只是些知識,這些知識若不經由實際的修行去參證,便毫無價值。反之,實證實修之所得,才能檢驗書本上寫得對不對。因此,知識之真偽、高下、作用、價值,須由我的心證體驗來判斷來決定。修證者看來虔敬,期望獲得真知;但實際上妄自尊大,高踞於一切知解之上。不僅無知者無畏,甚且要以我之所覺察、所自以為是者來做為一切判斷的依據,這不是反智是什麼?

      

  古哲教人,不是這樣的,行解並重、知行合一,才能福慧雙修,豈有廢智滅慧之行而可以證得真如的?

  

  若說經典書卷不能使人入道,非靠口傳心授不可,則佛道各教祖師就不該寫下或流傳經籍下來。若說經籍上多隱語權說,乃至象喻假託,會令人誤入歧途;則古代那些大成就者為何竟如此居心不良,故意誤導後人?就算天機不可洩露,又何必這般藏頭掩尾?雲山霧罩中偶示一鱗半爪,豈大豪傑大聖賢所為哉?

  

  再說,真訣秘要,倘或不見經傳,徒憑口耳授受、自由心證,恐怕也根本傳不下去。某一代某一人記岔了,某一代某一人忽然死了,或缺乏機緣,沒碰上可傳之人,秘訣就只好失傳。故錄於文書、流傳世間,乃是絕對必要的。目前各教之修練法門,事實上主要也仍是靠書本子才能傳到現在。學習者矜為秘訣的那些東西,其實多半是因自己少讀了書,所以不知其來歷,傳授者又刻意隱瞞,讓學習者以為真是千古絕學或獨創自得之秘法。否則人人都只要一翻書就都懂的東西,還怎麼收徒眾、掙束脩?

      

  這些,本都是極淺顯的道理。就像目前看風水、星座、占卜、相命之風大盛,社會上此類「大師」到處都是,講得神乎其神,深得達官顯貴豪富名媛們之敬愛。你以為他們真有什麼神通,可以預示天機嗎?哈哈!其實誰不是依靠古代那幾本風水休咎占卜之書呢?不過把書上的東西背下來,或據以演式子、排組合,再加上一點江湖閱歷來講說一番罷了。你覺得他很神奇、是高人、是大師,只不過因你沒讀過他那幾冊書而已,翻翻書,你一樣也會擺命盤、推命數。

      

  正因為如此,故風水、星占、命相之學才不普及。因為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均不希望這些知識被普及,他們願意消費者相信預測吉凶是他們的「能力」而非「知識」。知識就有客識化、標準化、規則化的性質,人人皆可憑一定途徑獲得之。能力則是主觀的、內在的,本諸天生,或靠他自己修證而得,別人並不能擁有。

      

  佛教、道教或其他講靈性成長的團體,情況大抵亦是如此。何況,若從知識上講,目前各教所謂高道名僧大德,對經典的掌握和對義理的了解,恐亦難以跟學術界媲美,出家眾本身之文化程度且普遍低於在家信眾。社會上開班授徒、教人修證的,更多是一知半解之徒。欲肆其一得之愚,避開學界之所長,當然就只能說學者缺乏實修工夫,所以自己的實修是如何如何地可貴了。

      

  對於吃這行飯的人,我們不能苛責,但一般人卻不能不在這靈修之風大暢的時代保持一點警覺。記住:無論什麼人、什麼時代,凡叫我們拋卻書本跟著他走的,都絕不可相信。不論是政黨、佛陀、耶穌或什麼大師都一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活的儒學
后一篇:南北遊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