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的儒學

(2009-04-06 17:09:18)
标签:

杂谈

  近年講學四方,頗申生活儒之義。頃刪補舊作,輯成《生活的儒學》一書,將由浙江大學出版。自敘源委,附見於後。

 

《生活的儒學》自序

 

    我是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但不幸早歲喜讀儒書,以致時時陷入一種文化衝突及具體存在感受的焦慮中。

  

  在我周遭,儒家所描繪的那些文化理想世界及其理則,是找不著的。一切衣、食、住、行、語彙、思維、行動,都強烈顯現著一種現代性的特色。可是我們仍時常標舉中華文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三才四維五福六合七巧八德九如十全,也仍然是我們的倫理準則乃至道路的名稱。也就是說,具體生活是現代,意識內涵中卻還不免存著儒家的影子,或者說是「游魂」,以致在具體處事時不免有些錯亂。

  

  而且,問題好像又不止如此。現代社會一切邏輯幾乎都來自於對傳統的批判,可是在具體的生活中,我們卻能輕易地感受到現代社會中存在著許多文化問題。這困窘或荒謬的當代文化情境,若對照古代某些文化表現,便會更顯得不堪。我每天聽著現代人對傳統的批判,又明白現代文化其實大有問題,當然就會益加焦慮。

    

  而儒家對文化人的期許又不同於現代的專業化知識人。傳統的士君子,是要以天下為己任的。因此他們不能安於在某一個專業領域中當知識職業工人,一定要有「經世濟民」「人文化成」的閎願或心境。然而,此一閎願,倘無機緣及社會條件之配合,其經世理想便不可能落實,只能處士橫議一番或書空咄咄一番罷了。其次,縱使有經世的機會,古代儒家之學,又真能經今日之世乎?

    

  我既讀聖賢之書,遂不免也懷抱著經世的大願,但也同時擁有著上述各種苦惱,一直在尋找生命和文化上的出路。二十年前,遭逢兩岸交流情勢初啟之機,略與經緯運籌之事,遂出仕擔任過一陣子公職,統理教育文化科技體育大眾傳播之交流。經世之志,雖若已償,其實卻是更深的痛苦。因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因體會而更加深刻;現代社會的政治與文化困境,更遠遠超過了原先的理解。一時間,早年所持之文化理想究竟還能不能落實於這個時代與社會,甚感茫然。

 

    一九九三年我辭去公職,開始籌辦南華大學。自然地,也就轉而以教育做為我文化理想的實踐之路。次年,赴四川參加紀念唐君毅先生的研討會,想起昔日唐氏頗傷中華文化花果飄零,而大陸近年乃漸鑽研其學,有詩嘆曰:「花果飄零海客憂,於茲花發望江樓。吾聞大道通天地,豈有息壤塞九州?說性談心唐氏史,原儒判教萬斛舟。川西玉壘今猶在,變滅浮雲且暫休。」政事權局,因時變滅,文化創造才能久長。唐氏的遭遇,可為例證。但唐氏與牟宗三、徐復觀等當代新儒家所說的心性論,在亂世,固然有挺立人極之功,可以為天地立心。然化成人文,以為生民立命,則我以為彼等似乎尚有未逮。故草成〈論唐君毅的人文美學〉一文,欲於此更進一解,談人文美的涵義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進行禮樂文化重建的問題。一九九六年,我配合佛光大學推動禮樂教育,而在北京與中央音樂學院合辦的禮樂文化重建學術研討會,即以論唐先生那篇文章為基礎而發展之。

    稍早,北大哲學系辦了個討論中國哲學如何現代化的會議,我亦曾有文章質疑當代的中國哲學研究:認為現代人對於中國哲學,雖有了許多關於道、氣、性、理、仁、心的抽象概念,卻欠缺具體的了解。不曉得這些觀念是在什麼樣的具體生活場域中浮顯出來的,也不明白這種觀念與具體的人文活動有何關聯。以致哲學研究只是抹去時空的概念編織,用沒有時空性的知識框架去討論活生生的歷史人文思想活動。研讀中國哲學的學者與學生,也往往成了擅長運用邏輯與概念、配擬西方哲學術語及理論,以「重建」中國哲學之理論體系的人。

 

    這裡所強調的具體生活場域、人文活動、感性生活等等,都顯示了我希望中國哲學在當代新儒家所講「生命的學問」之餘,也能開展出「生活的學問」。而且講中國文化,除了哲學性的了解之外,更宜增強其歷史性,注重世活世界。我當時由中文學界轉入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任教,也表示了這種態度。

 

    此時,我亦正與學棣林素玫、孫中曾等清理台灣美學研究的成果,寫《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學棣毛文芳則正在研究晚明閑賞美學。我似乎也嗅到美學在台灣正要由生命美學發展出生活美學的氣息。

 

    一九九七年,第二次全國文化會議,我擔任「提升生活品質」組的引言人,深感文化理想需要落實成文化建設方案、文化政策及相關法規。乃一方面從管理學角度寫了《人文與管理》,一方面成立了文化行政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又一方面陸續寫了這本書中人文美的面向、風俗美的探索、生活美的追求等文章。希望為當代文化建設提供一些思想的縱深與歷史的思考。

 

    從生活美學的角度說,我亦企圖在一般談美學而局限在藝術美的人士之外,另闢一個生活美學的論域。從生活的角度看,生活除了飲食男女,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除了奔走營生、操持居贏,我希望它還能顯露一些文化價值與美感經營。從文化上講,則面對當代人文環境及文化建設的需求,我也想提倡禮樂之教,以化民成俗。而禮樂,古代儒者所講的那一套,我不但不認為它們是桎梏人心的禮教,該歸入打倒破除之列,更想賦予一種生活性、藝術性的解釋,以使它能在今日的現實社會中起作用。 

 

    在這些文章中,我還試圖說明:文化才是政治的內容,政府施政,是要讓民眾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而不是進行權力之分配。因此,政治應以發展文化、淳美風俗為薪向,此即古人所謂移風易俗、化成人文之義。而人文之美,即體現在人們的食衣住行各方面。生活的藝術化,才可以使人脫離粗俗朴鄙的狀態,而體現其文化涵養。

 

    那麼,如何追求生活美呢?生活美的追求,是通於兩端的,一端繫在世俗生活的層面,即飲食男女、食衣住行、生老病死這一些現實生活的具體內容上;另一端則繫在超越層,要追求到美與價值。若只流湎於世俗生活欲望的馳逐與享樂,將逐物而流,享受了生活,卻丟失了生命。若僅強調美與價值,生命亦將無所掛搭,無法體現於視聽言動之間。故禮樂文明,是即飲食男女以通大道的。道在飲食男女、屎尿稗稊之間,形成「不離世而超脫」的型態。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態度、儒家的禮樂、道家的尊生,乃至中國人宗教文化的特質,均可從這裡略窺其奧。故我要爬梳文獻,重建中國飲食男女之史,以見王道政治及樂生宗教之大凡,替現代人重新認識儒家思想及生活美學,打開一扇窗戶。

 

    當然,既說是生活的儒學,既說要經世濟民,豈能徒託空言?一九九六年以來,我又在南華大學開始辦生死學研究所,非營利管理研究所等,在佛光大學辦生命學研究所、未來學研究所等,將儒學知識貫注於現世事務中。另推動射禮、冠禮、殯葬禮俗的社會革新,讓人明白生活的儒學不是一句空悟,更非僅是一套理論,它是確實是能在現代社會中起作用,是可以「化民成俗」的。

 

  近幾年,我在大陸各處講說生活儒學,更有不少同道與例證可說。不過這裡就不多囉嗦了,只簡單講一句--由我的理論和實踐可知:凡詆毀儒學,認為儒學已不適用於今日者,只不過是不懂儒學,又不知如何將它作用於當代的書呆子罷了;凡不思以儒學改造當代社會者,亦只是對現代生活無感受、無反省的可憐人罷了。

 

  本書縱橫博辯,頗發人所未發,而取義蓋本於「觀」。《易經》觀卦屢說要「觀我生」「觀其生」「觀民設教」。賁卦又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吾不敏,亦有此奢想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服裝思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