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談武過中秋(二)

(2008-09-14 19:50:23)
标签:

杂谈

五、

  金庸寫的查拳、彈腿、華拳、闖少林、瘋魔杖、六合刀、魯智深醉拳、太極拳、八卦掌等,我小時候恰好都練過,因此看來格外親切。舊時摩挲於圖譜者,今又可玩味於小說,感受自與一般人不同。一般讀者或許更津津樂道降龍十八掌之類虛構的武功,我則對這部分較感興趣。

 

  但是,我對武術的理解與金庸有些不同,覺得它的描寫可能有點問題。

 

﹝一﹞

  第一是練法與打法不分。

 

  如《飛狐外傳》第一回徐錚打查拳,從起手式寫起,一式式打去;商寶意練彈腿給徐錚看,也從第一路第二路,一一練去;就是胡斐打華拳,亦仍是從第一招打起。這在演練時固然沒問題,交手時卻絕不可能用這樣的套路式打法。

 

  武術向分練法和打法,練法是練套路、練式子,以長功力、熟悉身法步法拳法為主。打法則不然。像金庸寫王劍英兄弟與胡斐對打時,那就純是練法而非打法。《飛狐外傳》第三章:

      王劍傑自幼在父親監督之下,每日清晨急奔三次,每次絕不停留地奔繞五百   一十二個圈子,臨睡之時又是急奔三次。這功夫從不間斷,每天大圈子、中   圈子、小圈子一共要繞三千餘轉,二十餘年練將下來,腳步全已成自然,只   須顧到手上發招便行。……那凳子有五尺來長,王劍傑若再繞著轉動,轉的   圈子太大,跟他二十多年來所練的圈子大小不同,這是熟練了的功夫,臨時   改變不來,……王維揚教子習藝之時,規定極為嚴厲,不得有分毫差失,偏   生這大兒子又是天性固執,臨敵時腳下定須踏正方位,才肯出招。

八卦拳如果應敵時如此大跑圈子,非被揍慘了不可。金庸以此寫王氏兄弟食古不化,甚是!可惜寫張無忌、胡斐、周仲英等人時卻未注意到這一點。像周仲英跟陳家洛對戰,高手過招,而竟依著拳譜所載套路一式式打下來:

   周仲英按著少林禮數,左手抱拳,一個「請手」。……一招「左穿花手」,   右拳護腰,左掌呼的一聲,向陳家洛當面劈去。……陳家洛一個「寒雞     步」,右手上撩,架開來掌,左手畫一大圓弧,彎擊對方腰肋,竟是少林拳   的「丹鳳朝陽」。……周仲英「咦」了一聲,甚感詫異,手上絲毫不緩,    「黃鶯落架」、「懷中抱月」,連環進擊……第一路「闖少林」三十七勢未   使得一半,陳家洛已處下風。

看得出作者是就著拳本子在編故事,練武人其實無這般對打法。《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也是這個毛病:

      張無忌……招招都使張三丰所創太極拳的拳招,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    翅、摟膝拗步,待使到一招,「手揮琵琶」時,右捺左收,剎時間悟到了太   極拳旨中的精微奧妙之處。

許多人都不知道拳法有練法與打法的分別。練時有定式,打時無定型。因此打架時絕不可能如張無忌這般照著楊式太極的式子一式一式打下去。

 

  再者,就是散用各式,也與練時不同。如練時,太極拳的白鶴亮翅是左摟、右掤、向上挑打的,設想敵人以左掌右腿攻我而我防禦之。在打時,這一招因時因機,卻可能變為左手提臂上挑,架起對方右腿,右手由掤變為向右側猛採,以使對方傾跌。也可以變成:對方以右衝拳擊我時,我左手採拿其腕,右手則以腕背迅擊其下頦。又,若對方仰身退避,我可上右弓步入其襠,右手仰掌以大拇指及食指扣其咽喉。此式前腳為虛步,但對敵時也可以變為提膝,撞擊對方的襠或腹部。一式化為五招。

 

  凡此皆打法之應用,一般練拳的人皆只知依著式子比劃,不知打法,故其拳皆不能實戰。金庸也不知這打法與練法之別,以致寫打而竟只是照著拳譜練套路。

 

﹝二﹞

  第二個問題,是拳理與拳派不合。

 

  作者依拳本子作小說,本身又未真諳技擊,因此所敘拳理,有時可商。如趙半山論陰陽訣:

   「萬物都分陰陽。拳法中的陰陽包含正反、軟硬、剛柔、伸屈、上下、左    右、前後等等。伸是陽,屈是陰;上是陽,下是陰。散手以吞法為先,用剛   勁進擊,如蛇吸食;合手以吐法為先,用柔勁陷入,似牛吐草。均須冷、    急、快、脆。至於正,那是四個正面,隅是四角。臨敵之際,務須以我之正   沖敵之隅。倘若正對正,那便沖撞,便是以硬力拚硬力。若是年幼力弱,功   力不及對手,定然吃虧。……若是以角沖角,拳法上叫作:‘輕對輕,全落   空’。必須以我之重,擊敵之輕;以我之輕,避敵之重。再說到‘閃進’二   字,當閃避敵方進擊之時,也須同時反攻,這是守中有攻;而自己攻擊之    時,也須同時閃避敵方進招,這是攻中有守,此所謂‘逢閃必進,逢進必    閃’。拳訣中言道:‘何謂打?何謂顧?打即顧,顧即打,發手便是。何謂   閃?何謂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若是攻守有別,那便不是上乘   的武功。」這番話只將胡斐聽得猶似大夢初醒。……趙半山又道:「武功中   的勁力千變萬化,但大別只有三般勁,即輕、重、空。用重不如用輕,用輕   不如用空。拳訣言道:‘雙重行不通,單重倒成功’。雙重是力與力爭,我   欲去,你欲來,結果是大力制小力。單重卻是以我小力,擊敵無力之處,那   便能一發成功。要使得敵人的大力處處落空,我內力雖小,卻能勝敵,這才   算是武學高手。」

「亂環訣」和「陰陽訣」,是金庸掰的。金庸本來就對太極拳情有獨鍾,〈金庸談太極 〉曾說:「 太極拳的基本構想在世界任何拳術、武功、搏擊方法中是獨一無二的。我相信這是老莊哲學在拳術中的體現。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用在拳術上,便是以柔制剛的太極拳。……基本要點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所以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四兩撥千斤、後發制人。……保盈持泰,謙受益、滿招損,那正是中國人政治哲學、人生哲學中的要點」(天地報第4期)。

 

  其實老莊皆不講太極,講太極的是《易經》。故說太極拳創自張三丰、體現了老莊哲學,都是沒根據的。

 

  而且,作者忽略了:太極拳的道理,在拳術中確實是個例外。當年王宗岳論拳時,既是深有感於一般搏擊均是以快打慢、以力大勝力小、以強打弱,故別創一種以柔克剛、捨己從人之法。此法之用力用勁、觀念及技法便與其他拳術不同,所以不能拿來當作武術之一般原理或通則。強調用勁須「空」,更是不能用到其他一般拳法上去的原則。

 

  依金庸書中所述,胡斐的胡家刀法,乃至袁紫衣、苗人鳳之武功,也仍是以快打慢、以力勝弱的,與太極之法實相枘鑿。只因太極拳家對其拳理闡述較詳,便於採擇,少林等外家拳術較少談玄理,故小說家逕以太極之法來講論,而不知此間大有門庭之異。

 

  查拳、彈腿、華拳都要求挺胸,展肩、收腹、塌腰,太極則要求含胸、拔背、收胯、歛臀、身形截然不同。動作方面,查拳、彈腿、華拳閃戰騰挪、兔起鶻落、節奏強烈,也絕不講鬆、空。發力的方式亦不一樣。太極拳曲蓄有餘,查拳等則發力直盡。故以太極之理去打其他拳,乃是不通的。所謂「各拳各理,各門各法,各廟各菩薩」,絕不如外行人所以為可以一通百通,或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原理與方法。就是太極拳,陳、楊、吳、武、孫各派,用勁用力,身形步法乃至拳理拳意亦皆逈異。如無這些差異,也就不會分化成這麼多派別。

 

  又,《飛狐外傳》描寫燕青拳:

   馬行空號稱「百勝神拳」,少林派各路拳術,全部爛熟於胸,眼見查拳奈何   不得對方,招數一變,突然快打快踢,拳勢如風,……使的是一路燕青拳。   那燕青是宋朝梁山泊上好漢,當年相撲之技,天下無對。這一路拳法傳將下   來,講究縱躍起伏、盤拗挑打,全是進手招數。

依他此處所述,燕青拳乃是風格不同於查拳的一種快拳,強調縱躍起伏。其實燕青拳跟查拳風格近似,均為長拳體系。故由查拳轉為燕青拳,根本談不上「招數一變」。若要細分,則快打快踢,拳勢如風,講究縱躍起伏、盤拗挑打,全是進手招數的反而是查拳。燕青拳較為輕靈敏捷、身法以藏、閃、擰、抖為主,步法以蹤、跳、偷、提為主。金庸講錯了。

 

﹝三﹞

  另一個問題是對拳理與其應用未盡深知。例如:

      張無忌自聽張三豐演說「太極拳」之後,一個多時辰中,始終在默想這套拳   術的拳理,眼見阿三左拳擊到,當即使出太極拳中一招「攬雀尾」,右腳    實,左腳虛,運起「擠」字訣,粘連粘隨,右掌已搭住他左腕,橫勁發出。   阿三身不由主的向前一衝,跨出兩步,方始站定。

攬雀尾包含了弸、履、擠、按四個攻擊動作,稱為四正手,不會直接就擠。四個動作都是弓步,右腳雖實,左卻不虛。力由腳起,如左腳虛了,擠就只能靠左手掌拍擊右手臂內側的力,根本不能發揮效果。同時,擠不是橫勁,是爆發的穿透勁,受者既不會前衝,也不會後倒。且擠不粘連,也不搭敵之手。

 

  再看陳禹以進步搬攔捶進攻時,趙半山以半招白鶴亮翅避開,並以攬雀尾還擊,也都不合理。練過太極的,稍演練便知其誤:

   運勁右臂,奮起全身之力,一招「進步搬攔捶」,往趙半山背心擊去。 陳禹   這一拳,……拳去如風,勢若迅雷。就在這電光石火的一瞬之間,趙半山身   子一弓,正是太極拳中「白鶴亮翅」的前半招,陳禹這一拳的勁力登時落    空。趙半山腰間一扭,使出「攬雀尾」的前半招,轉過身來,雙掌緩緩推    出,用的是太極拳中的「按」勁。他以半招化解敵勢,第二個半招已立即反   攻。

搬攔捶,乃連消帶打之招。搬、攔為格擋,捶才是進攻。是假設敵方以右直拳擊我胸口,我翻右前臂轉蓋壓敵手,謂之搬。對方再以左拳攻我上身,我上步踩其腳,同時以左掌拍按其手,稱為攔。最後弓步前進,以右拳自腰際擊出,才是捶。陳禹既是偷襲,就絕不會用搬攔捶。應直接用捶,才能快,且當時亦不須格擋。至於白鶴亮翅,身子根本不弓,乃是右實左虛,稍下坐而已。亦無前半招。而那攬雀的前半招,亦恰好不是按。按是此招最後一個動作。

 

  太極拳拳理,在《飛狐外傳》中金庸又特別講了「陰陽訣」和「亂環訣」,尤以亂環訣畫圓之法為要。金庸對太極拳之理解亦以此為主,故《倚天屠龍記》中講張三豐創拳、張無忌習拳,基本上也是忘掉了招式而只記得畫圈圈的道理。

   這一下變招,果然體會了太師父所教「圓轉不斷」四字的精義,隨即左圈右   圈,一個圓圈跟著一個圓圈,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正圈、斜圈,一個   個太極圓圈發出,登時便套得阿三跌跌撞撞……。張無忌……一個圓圈未    完,第二個圓圈已生,又是喀喇一響,阿三的左臂亦斷,跟著喀喀喀幾聲,   他左腿右腿也被一一絞斷。

《飛狐外傳》中講太極拳亂環訣,與此相同,亦是畫圈圈:

   趙半山道:「本門太極功夫,出手招招成環。所謂亂環,便是說拳招雖有定   型,變化卻存乎其人。手法雖均成環,卻有高低、進退、出入、攻守之別。   圈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正圈、有形圈及無形圈之分。臨敵之   際,須得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無形克有形,每一招發出,均須暗蓄環    勁。」

其實太極劃圓,只是一般人最初步的印象,可是所有太極拳經典都不這麼說。試看王宗岳拳論,它講的十三勢,指的就是四正方、四斜角、五行。〈十三勢行功總勢歌〉也只講到尾閭中正。〈十三勢行功心解〉則說:「蓄勁如開功,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楊澄甫傳〈太極平準腰頂解〉也強調要立如平準,上下一條線。都無任何一字提到圓的問題。

 

  太極拳實際使出時,亦不盡是圓理圓勁,如單鞭、進步搬攬捶、十字腿、蹬腿,就都是直勢直勁的。步法尤其方而不圓。雲手,更不可能如張無忌般絞斷敵人雙腳。

 

  金庸對太極最熟也最愛好,而所論尚有這些問題,談起其他拳種當然更不免會有些錯落,如他論華拳:

      胡斐……右腿半蹲,左腿前伸,右手橫掌,左手反鉤,正是華拳中出手第一   招「出勢跨虎西嶽傳」。那人轉身提膝伸掌,應以一招「白猿偷桃拜天     庭」,這一招守多於攻,全是自保之意。胡斐撲步劈掌,出一招「吳王試劍   劈玉磚」。那人仍是不敢硬接,使一招「撤身倒步一溜煙」。胡斐不願跟他   多耗,便使「斜身攔門插鐵閂」,這是一招拗勢弓步沖拳,左掌變拳,伸直   了猛擊下去,右拳跟著沖擊而出。

華拳起手式其實只是亮相,或可用於防守,但並無攻擊作用,可是金庸兩度描述它用於攻擊,而對方也都用提腳方式還擊,這均是昧於拳勢的。

 

  關於查拳,《飛狐外傳》中是這樣說的:

   只見商寶震抬手踢腿,正在練一招「查拳」中的「弓步劈打」,正是徐錚適   才用以擊中何思豪那一手。……右足踏出,右拳劈打,左手心向上托住右    臂。……這一招有兩句口訣,叫作「陸海迎門三不顧,劈拳挑打不容寬」。

查拳中劈打甚多,查拳第三路就名為劈打。但此處講的劈打,一說抬手踢腿,一說右足踏出,並不一致。前者類似四路查拳裏的右蹬腳接右劈打,後者就只是劈打。因前文有說徐錚「眼見迎面一刀砍來,他身子略閃,飛腳向敵人手腕上踢去」,可知應是前者,金庸的敘述不免有誤。底下接著說:

   閻基……忽地猱身直上,左拳猛出,向馬行空擊去。馬行空待他拳頭離胸半   尺,一個「白鶴亮翅」,身子已向左轉成弓箭步,兩臂同後成鉤手,呼的一   聲輕響,倒揮出來,平舉反擊。

查拳的白鶴亮翅,確是「身子已向左轉成弓箭步」。但底下動作似乎不是像金庸講的,而是在左轉成弓箭步時兩手交錯於胸前,再猛然右旋,重心移至右腳,成為右弓步,兩手右上左下一齊打開。若兩臂倒揮,同後成鉤手,焉能稱為白鶴亮翅?又怎能擋住敵人向前胸的攻擊?

 

  凡此皆是實寫之困難處。虛寫難於徵驗,實寫便容易稽考,即使高明如金庸,於武術亦不免有這些失檢處。

 

六、

  金庸另一失檢處是對武術門派的描述。如少林、武當、青城、峨眉、崆峒、崑崙,所述多不符史載,大抵皆是自我作古、構造其門派來歷及武術功法。

 

  在這一部分,小說與歷史不可避免會形成緊張關係。小說家會覺得以歷史材料做為小說敘述之素材,本來就不必完全符合歷史。史家或武術門派則覺得小說會令讀者產生誤解,真以為有一位張三丰創了武當派、崆峒派真有七傷拳、峨眉派乃是女人所創,派中亦多為女子等等。

 

  但兩者也不完全是對立的,像武當山過去以拜真武大帝為主,現則大談張三豐,並坐實張三丰創太極拳之說,不承認太極拳是由陳家溝的陳家拳衍來。武當山上練武之盛,亦已不下於南北少林寺。這都是受武俠小說影響的。

 

  我在一本武術專業雜誌上,還看到一則廣告。說四川唐門之藥功、暗器天下聞名,歷代用藥高手皆出自唐門,該武館就傳授這種功夫,而且還能教人一擊必殺術、通天雷、霸王鞭等,保證兩小時之內就能讓人學會用頭臂開碑碎石、腹壓千斤、睡釘床而上壓巨石等絕技。

 

  四川唐門?那不是古龍小說中杜撰的門派嗎?怎麼現在居然真有一個四川唐門,且「歷代用毒高手皆出自其門下」?

 

  金庸小說也一樣有此效果。《天龍八部》裡不是說有個消遙派嗎?我在河北邢臺就發現已真有這樣一個門派了。據稱可以隔山打牛、隔空削磚、百步之外擊人。其純陽內功,修習百日,便可開碑裂石,一頭撞倒牆。再練更可踏雪無痕

 

  《笑傲江湖》裡的華山派,現在居然也出現了。有華山九劍,還有「密傳華山紫霞功」。紫霞功發出紫霞掌時,雙手也會出現紫色,可以切碑斷石。

 

  這時,小說與歷史就不是緊張關係,而是「互文」關係了。所謂互文,是指在小說中,歷史插入成為小說的一部分;在歷史中,小說又形構為歷史之一部分,彼此互相指涉、互相說明,各自成為對方的一部分,於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馴致真偽揉雜,不可析辨。武俠小說迷人的魅力,或許也正在於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獨自弔詩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