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談武過中秋(一)

(2008-09-14 18:27:23)
标签:

杂谈

  由南京回北京後,日校舊稿。老眼昏然,腦子也似乎停了運作,竟有老僧誦經般的效果。雖是消耗時光的良方,卻是漸近於槁木死灰之境界,偶或思之,不覺悚然。幸而時屆中秋,友朋多發簡訊來賀佳節。才又染得一些煙火氣,又有些活力。

 

  不過,收了些短訊後,忽然發現一個現象:原來武術界各門各派朋友寄來的多,而學界可沒太多人來問存歿。這真是太有趣了!我恰好明天就要再出門,去海寧及桃花島開論金庸武俠小說的會議。不妨就抽一篇文章貼上,以就正於高明吧!

 

 

 金庸小說與武術

龔鵬程

 

一、

  論金庸,而討論他會不會武術,或他書中的武術是不是真有其事,其實是個熟題目,許多人都極感興趣。〈金庸與北大學子趣談中國文化〉就記載北大學生問:「您的小說中,有許多的武術門派,您是怎麼想像出來的?比如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你會武術嗎?可以比試一下嗎?」 金庸回答:「有些武術門派本來就有,像少林、武當。…… 當然,一些武術門派是我想像出來的,像降龍十八掌就是我從《易經》中想像出來的」(2007-06-19,王慶環,光明日報)。   

  

   這樣的回答,顯然仍不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因此就有不少人為之鉤奇索隱。如陳墨《金庸小說之武學》多達二十萬字,潘國森《武論金庸》亦厚達三百餘頁,網上的討論則更多。

 

  當然,有些練家子對這樣的討論是嗤之以鼻的。因為從武術的角度看,小說中多是武術文藝化的寫法,且頗多矛盾和錯誤,因此:「拿一個矛盾(我可不敢用「錯誤」這個詞)百出的著作,來印證我們自己認為的對錯(您有您的想像,我有我的猜測),那無異是在緣木求魚!」(金庸小說城,討論區,2005、7、15)

 

  此說雖有一定道理,但畢竟不是主流,主流意見仍是要對之仔細探究一番的。探討所得,也不乏有趣的見解,如風中葉金庸小說中的武術)就認為:查老在書中所用的太極拳招式,皆為楊或吳家所用的名字,如「攬雀尾」「抱虎歸山」等等。又說:

   查老在《飛狐外傳》中記,趙半山為南宗高手,而北宗是廣平府的太      極門。北宗的呂希賢因拒交出太極拳的奧祕給滿人,而給叛徒陳禹害死。這   一段記載,大抵是根據楊班侯祖師的一段傳聞寫而成。據說「廣平」與「北   京」兩派,都是班侯祖師所傳授的,而「廣平派」中的陳秀峰,曾侍班侯祖   師入京,見「北京」與「廣平」的風格迥然不同,於是便問其師:「何故同   出師授,而廣平派有剛有柔,北京派一味純柔?」班侯祖師初笑而不答,後   才說道:「京中多貴人,習拳出於好奇玩票,彼旗人體質本與漢人不同,且   旗人非漢,你不知道嗎?」聞說現今永年縣,還傳有班侯拳架,和我們一般   所見的楊式太極拳截然不同。﹝29th May 2007, 16:58 , 談文論武 (691    Reads) ﹞

網上的討論,大底皆如此類,雖然有趣,也有許多有價值的部分,但胡說處也不少。金庸小說裡講的太極拳,採用的只是楊家的招式名,不是吳氏的。而金庸講的太極拳兩宗,乃是溫州與直隸廣平。此處則扯上廣平與北京。班侯拳架,也只是比楊澄甫所傳稍緊湊而已,哪說得上就「截然不同」?楊家班侯、少侯、澄甫三種式子沒啥不同,具詳澄甫高足董英傑所著《太極拳釋義》。可惜論者一知半解,故所談動輒出錯。

 

二、

  武俠小說,顧名思義,係由「武」與「俠」兩個元素構成。這兩個元素原本就是獨立的,俠是俠,武是武,未必相干。《史記》把〈遊俠列傳〉和〈刺客列傳〉分開來敘述,最能表現這個意義。〈遊俠列傳〉所記錄的大俠,如戰國四豪: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固然都不以武技見稱;閭里之俠原憲等亦未聞其善武,就是漢代大俠朱家郭解也不嫻武術。嫻武技的,乃是俠之門客中一部分具擊刺能力者。此即為刺客。

 

  古之俠者如此,降及宋元明,依然沒什麼太大改變。像《水滸傳》中擔任水泊領袖的宋江,雖不能說他沒有武藝,可是他武藝稀鬆,能成為領袖的條件不在其武而在其俠,也就是所謂的「及時雨」,能急人之急、紓人之難。

 

  清朝俠義公案小說,多寫綠林故事,俠與其敵對勢力才都擁有武藝,彼此以武爭衡,如《三俠五義》之俠,即無不能武者。《三俠》或稱《七俠五義》,其後又有《七劍十三俠》之類。但不管是三俠、七俠或十三俠,也都是具武藝的,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傳統。

 

  再加上劍俠小說一派,至晚清而大盛,由《仙俠五花劍》下衍至後來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等等,俠既皆是劍俠,焉能不長於武藝?於是俠與武又更為緊密地結合了。

 

  民國期間,新開一派寫江湖的,為從前寫綠林故事之嗣響。由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以下,愈寫愈具體,遂出現許多江湖門派,如少林、武當。漸漸且形成五大、六大、八大、九大門派的名號,為古來小說所未有。

 

  又由寫江湖綠林之爭鬥搏殺,而要具體描述這些江湖豪士的武技,於是又衍生了一種技擊小說,平江不肖生開其端,鄭證因、朱貞木、白羽繼其後,如《鷹爪王》《十二金錢鏢》《偷拳》等均屬此等。《鷹爪主》故事假託於鳳尾幫十二連環塢,實際上以當時的鷹爪翻子門等各派武術為藍本。《偷拳》則是逕以楊露蟬去陳家溝傭身為僕,偷學太極拳的故事為內容,此類寫法均對後人有極大的啟發。

 

  武俠小說之真正成形,即在這個時期,凡俠皆武,無武不俠。武術成為小說中極主要的部分;練功、比武、爭霸、復仇,成為它的基本內容。

 

  這種小說類型吸引了許多作者投入,參與寫作。但不是每個人都熟悉武術門派或技擊方法,因此寫法上各有巧妙。有真懂武術或對幫派社會有瞭解有接觸的,傾向實寫。不懂的,就虛寫。或利用劍俠小說,把俠客寫得飛天遁地、出入三界,其武術神乎其神。反正非凡人所能知能見,故可肆其想像。或練劍成丸,飛出白光,殺人於千里之外;或馭劍飛行,上窮碧落下黃泉。要不則開發心理、氣勢、鬥智的寫法,一擊必殺,迅雷不及掩耳,根本就不必再一招一式地去搏鬥。

 

  廿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港臺新派武俠作家中,實寫者少、虛寫者多。原因一是藏拙,二是討巧。如梁羽生、司馬翎、古龍、諸葛青雲、臥龍生等人對技擊其實都不內行,對江湖幫會也很少具體參與經驗。勉強去寫武術、談幫派掌故,既縛手腳又易出錯,不如捨去,以想像揮灑之,或避而就搏擊之氣氛、心理狀態去發揮,反而易見精采,並為武俠寫作開一新路。

 

  因此,藏拙之同時也討了巧。畢竟讀者看武俠小說也未必想由其中獲得武術技巧、或真實的武術史幫會史知識,小說的故事、人物的恩怨情仇,才是主要吸引他們的部分。故武術部分寫得簡略,甚或離奇,讀者常不以為意。讀者中真懂武術者也畢竟是少數,所以小說就是寫錯了,大抵也沒啥關係,很少人會留意到。

 

  不過,武俠小說做為一種文學類型,武術終究是它類型元素之一,或者是它極重要的部分。武俠小說若無武,或武得不精采,就如同它裡面喪失了俠一樣,還能稱為武俠小說嗎?猶如偵探小說若不具體寫探案,讀者能承認它叫偵探小說嗎?一名好偵探,探案的技術必然要甚好;一名大俠,武功也必然要高明,乃是這個文類之基本規定。因此對武術的描寫,乃是武俠小說作者繞不開的領域,差別只在於作者如何去寫而已。

 

  例如梁羽生的寫法就是半真半假,或把動作的名稱詩意化,諸如「燕子穿雲林」「丹鳳朝陽」等等,予人以充分的想像。這無異是一條捷徑。但讀者也是糊弄不得的,據說梁羽生就曾弄得很尷尬。因為剛開始寫武俠小說時,對武術不大懂但又要吸引讀者,只好「知難而上」。有兩段寫太極劍和判官筆,他根據前輩作家白羽的作品,稍稍改動了幾字,抄用過來。誰知給人看出,讓懂武術的讀者譏議了一番。

 

  司馬翎古龍則是朝搏擊之氣氛、心理狀態去發揮,重在心理、氣勢、鬥智的描寫。古龍尤其發展那種一擊必殺,快刀斬亂麻的寫法。

 

  相較於上述梁羽生司馬翎古龍等人,金庸的寫法可謂虛實相生,最具特色。

 

  一般人讀金庸小說,較會注意到而且印象深刻的,如九陰真經、九陽真經、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獨孤九劍、吸星大法、乾坤大挪移、一陽指、六脈神劍……等,其實都是虛寫。世上無此武功,全憑幻設而生。但它又不像古龍那樣,全然蹈虛,只用刀光一閃,或詭異絕倫之身法手法云云帶過,仍是寫得煞有介事的。有倫有脊、有招有式、有功有法,有時還編了歌訣或心法,達到一種「仿真」的效果。此可謂以虛作實。

 

  金庸另一種寫法,則是實寫。這,一般人雖較少注意,卻也有不少論者對之特別欣賞。如倪匡論金庸,即曾說:「說《鹿鼎記》不是武俠小說,但卻又是武俠小說。試看洪教主的『美人三招』的詳細描述,有哪一部武俠小說有這樣好的有關『武術』的情節?」指的就是他的實寫。

 

三、

  實寫,一部份仍是靠想像得來,只是寫來一招一式,彷彿實戰一般。另一種則是確有所本的。例如《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與周仲英比武一段,周仲英使的「闖少林」,又稱甘鳳池所傳少林拳。金庸就完全是拿著拳譜來照著寫,所述招式,均是拳譜上的,此即所謂實寫。

 

  《書劍恩仇錄》中實寫的還有八卦掌。小說中描述王維揚的遊身八卦掌及八卦刀法,基本上也依著相關拳譜來:

      王維揚……掌不離肘,肘不離胸,一掌護身,一掌應敵,右掌往左臂一貼,   腳下按著先天八卦圖式,繞著張召重疾奔,正是他平生絕技「遊身八卦     掌」。

此類描寫,尤為具體的是《飛狐外傳》。此書為金庸作品中最質實者,涉及門派既多,拳法及兵器亦大部分皆有來歷,如查拳、彈腿、華拳、燕青拳、地趟拳、韋陀門、八仙劍、太極拳等。如第一章描述:

    徐錚……擺個「對拳」,雙足並攏,雙手握拳相對,……何思豪見他這姿式   是查拳門人和人動手的起手式,……原來「潭、查、花、洪」,向稱北拳四   大家,指潭腿、查拳、花拳、洪門四派拳術而言,在北方流傳極廣,任何練   拳之人都略知一二,算得是拳術中的入門功夫。何思豪見對手拳法平常,    ……一招「上步野馬分鬃」,向徐錚打了過去,他使的是太極拳。……徐錚   不敢怠慢,左腳向後踏出,上身轉成坐盤式,右手按、左手撩,一招「後墊   步撩掌」出手極是快捷。

這是講太極拳跟查拳。接著講商寶震:

      當下拉開架子,在場中打起拳來,但見他「頭趟繩掛一條鞭,二趟十字繞三   尖」,使的是十二路潭腿。

接著寫醉拳:

   一套燕青拳奈何不了對方,忽然拳法又變,使出一套「魯智深醉跌」,但見   他如瘋如癲,似醉似狂,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羅漢斜臥」「仙人渴     盹」,這路拳法似乎是亂打亂踢一般,其實是精彩之極。

繼而又寫八卦掌:

   商寶震的「遊身八卦掌」一施出,再不停留,腳下每一步都按著先天八卦的   圖式,轉折如意,四梢歸一,繞著對方身子急速奔跑,一掌一掌越打越快。   那大漢……腳下卻也按著先天八卦的圖式,方位絲毫不亂。

然後再說太極拳:

      陳禹……一招「玉女穿梭」,猛向他肩頭拍去。趙半山……當下身軀微蹲,   一招「雲手」,帶住他的手腕向右一引。陳禹立足不定,登時全身受制。

另第六章寫六合拳:

   劉鶴真右足踏上一步,右拳劈面向袁紫衣打到,正是六合拳「三環套月」中   的第一式。袁紫衣見對方拳到,自食指以至小指,四指握得參差不齊,生出   三片棱角,知道這三角拳法用以擊打人身穴道,……當下左足斜退一步,還   了一招六合拳中的「栽錘」,右手握的也是三角拳。劉鶴真……踏上左步,   擊出一招「反躬自省」。……袁紫衣無此修為,於是避難趨易,還了一招    「摔手穿掌」,右手出的是摔碑手,左手出的是柳葉掌,那也是六合拳中的   正宗功夫。

第十五章寫華拳:

   「華拳四十八,藝成行天涯。」……右腿半蹲,左腿前伸,右手橫掌,左手   反鉤,正是華拳中出手第一招「出勢跨虎西嶽傳」。張複龍提膝回環亮掌,   應以一招「商羊登枝腳獨懸」

後來大慨覺得用比武的寫法太麻煩或太老套,乃改用直接練套路的寫法,根據拳譜一一寫來:

      姬曉峰朗聲道:「蔡師伯既要考較我天字派的功夫,弟子便代程師哥練一    套,請蔡師伯指點。」……雙腿一併,使出曉星當頭即走拳,跟著出勢跨虎   西嶽傳、金鵬展翅庭中站、韋陀獻抱在胸前、把臂攔門橫鐵閂、魁鬼仰鬥撩   綠欄,一招招的練了起來。但見他上肢是拳、掌、鉤、爪迴旋變化,沖、    推、栽、切、劈、挑、頂、架、撐、撩、穿、搖十二般手法伸屈回環,下肢   自弓箭步、馬步、僕步、虛步、丁步五項步根變出行步、倒步、邁步、偷    步、踏步、擊步、躍步七般步法,沉穩處似象止虎踞,迅捷時如鷹搏兔     脫……只見他一直練到鳳凰旋窩回身轉、腿登九天沖鐵拳、英雄打虎收招    勢,最後是拳罷庭前五更天!……待得姬曉峰使一招旋風腳,躍起半空橫踢   而出,門外突然有人喝彩道:「好一招風捲霹靂上九!」

以上這些都是實寫,有具體的招式、動作、攻防狀態,讀者甚至可以具體還原,兩個人依著演練一番,形成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對於有小說寫作經驗的人來說,看這類寫法,更可悟到如何將拳譜化用到小說裡去的技巧,獲益匪淺。

 

  這樣實寫,效果不言可喻,既增強了小說中武打場面的真實感,也令人對作者之武術敘述更加信任,達成了小說更大的仿擬功能。

 

  不過,金庸寫這些武術時,我們都可發現它大抵僅具有過場性質。打出這些拳的人,多不是主角;敘述這些武技,也多不在主要場合,屬於過場、陪襯。就小說而言,可謂以實襯虛。

 

  真正著力描寫,把正式拳法當成主要武功來寫的,大概只有《倚天屠龍記》裡的太極拳。把真實武術太極拳寫得功效威力大如虛構的乾坤大挪移,誠可謂以實作虛矣:

      張無忌目不轉睛的凝神觀看,……看到第七招「手揮琵琶」之時,只見他左   掌陽、右掌陰,目光凝視左手手臂,雙掌慢慢合攏,竟是凝重如山,卻又輕   靈似羽。張無忌突然之間省悟:「這是以慢打快、以靜制動的上乘武學,想   不到世間竟會有如此高明的功夫。」……張三豐使到上步高探馬,上步攬雀   尾,單鞭而合太極,神定氣閒的站在當地。……雙手抱了個太極式的圓圈,   說道:「這套拳術的訣竅是『虛靈頂勁、涵胸拔背、鬆腰垂臀、沉肩墜肘』   十六個字,純以意行,最忌用力。」

凡此等等,虛寫、實寫、以虛作實、以實作虛、以實襯虛、虛實相生,善悟者當可於此體會小說之寫法,著實大堪玩索。

 

四、

  金庸寫兵器,寫法也同於寫拳腳。

 

  例如刀法,它先介紹:「少林韋陀門拳、刀、槍三絕,全守六合之法。所謂六合,精、氣、神為內三合,手、眼、身為外三合,其用為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身合,身與手合,手與腳合,腳與胯合。全身內外,渾然一體」。然後說其刀法:

   楊賓……當下立個門戶,右手持刀橫置左肩,左手成鉤,勁坐右腿,左腳虛   出,乃是六合刀法的起手「護肩刀」。……孫伏虎刀藏右側,左手成掌,自   懷裏翻出,使一招「滾手刺紮」,說道:「師弟請!」與胡斐同桌的那中年   武師賣弄內行,向身旁後生道:「單刀看的是手,雙刀看的是走。使單刀的   右手有刀,刀有刀法,左手無物,那便安頓為難。因此看一人的刀上功夫,   只要瞧他左手出掌是否厲害,便知高低。……這二人刀法,用的都是‘展、   抹、鉤、剁、砍、劈’六字訣,……刃口向外叫做展,向內為抹,曲刃為    鉤,過頂為砍,雙手舉刀下斬叫做劈,平手下斬稱為剁。」

這是刀。接著寫槍法:
   那女郎……提槍向前一送,使的是一招「四夷賓服」。這一招是六合槍中最   精妙的招數,稱為二十四式之首,其中妙變無窮,乃是中平槍法。……歌訣   道:「中平槍,槍中王,高低遠近都不妨;去如箭,來如線……」……那女   郎雙手一捺,槍尖向下,已將楊賓的槍頭壓住,正是六合槍法中的「靈貓捕   鼠」。這一招稱為「無中生有槍」,乃是從虛式之中,變出極厲害的家數。

《書劍恩仇錄》第三回中另寫蔣四根的奇門兵器鐵槳,而實為杖法:

      兵器是鐵槳,使的卻是「魯智深瘋魔杖」的招術,他是將鐵槳當作禪杖使,   這一記「秦王鞭石」,鐵槳從自己背後甩過右肩,猛向周仲英砸來,呼的一   聲,猛惡異常。

其他寫兵器處,大抵類此,不贅述。基本上是就著刀經槍譜做演繹。但也有出奇之處,那就是以兵器之法運拳:

   袁紫衣眼見不敵,左手突然間自掌變指,倏地向前刺出,竟是六合槍法中的   「四夷賓服」。劉鶴真吃了一驚,不及思索,急忙側身避過,豈知袁紫衣右   手橫斬,出招是六合刀法中的一招「鉤掛進步連環刀」。劉鶴真想不到她拳   法竟會一變而成刀法,微一慌亂,肩頭已被斬中。……還擊一拳。袁紫衣左   手「白猿獻挑」自下而上削出,那是雙手都使刀法,……劉鶴真再難避過,   砰的一響,脅下中掌,身子一晃,跌下碗來。

這一類變招,當為金庸心血來潮的神來之筆。但暗與理合。武術中,拳法本來就常由兵器擊刺之法中變來,如形意拳脫胎於槍法、八卦掌取法於刀術。金庸未必知此,然觀其所寫,自可以悟拳理。

 

  唯其中亦有可商者,如《雪山飛狐》中寫劍法:

   阮士中……見右僮長劍逕刺自己前胸,當下應以一招「騰蛟起鳳」。這是一   招洗勢。劍訣有雲:高來洗、低來擊、裡來掩、外來抹、中來刺。這洗、    擊、掩、抹、刺五字,是各家劍術共通的要訣。阮士中見敵劍高刺,以洗字   訣相應。

這恐怕是從「高來洗」一語而生的誤解。洗是指揮劍做較大幅度的運動過程。如撩,撩的過程就叫洗。故《武當劍術》說:「洗者,乃劍鋒往來摩盪也」。洗法也有平洗、斜洗、上洗、下洗等,並不只有高洗。猶如刺也有上刺、下刺、平刺、斜刺等等。敵劍刺胸,也不能稱為高刺,乃是平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行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