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

(2008-04-28 12:06:21)
标签:

文化

   近日依然東奔西走。十五日赴珠海,十七日深夜飛北京,十八日便又到了土耳其,二十七日才倦遊歸來。
 
  去珠海前,中華書局與北師大教育所合辦了一場小學校長論壇,談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命我去講一點個人感受。開講時,我想起小學時的老師,不禁有些感懷,對這個題目也有些感慨。所以略說了以下的開場白,附錄於此,以供參考: 

 

 

  我讀的是現代化的學校,並未受過私塾教育。但自幼在家中已習得一些基本文史知識。入小學後,得逢黃燦如老師,她命我每晚去她家中溫習功課,功課做完,就在她家隨意泛覽詩文章回小說。寒暑假則要我午後去她宅中背誦《孟子》、《論語》等。這個經驗,似乎也略同於古代之私塾。

  

   後來我讀了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當然習得了許多其他的知識,不局限於上述傳統文化內容。我也從事過許多行業,編過雜誌、做過出版、當過官,還辦過幾所大學。但從小所受到的那一點傳統文化教育,實在一生受用不盡,遠勝於後來學到的其他知識。因此每想起小學老師,就心懷感激。每聽一些沒讀過什麼古代典籍、沒機會自幼受傳統文化薰陶的人在咕噥:讀多了古書會不會食古不化、會不會不適應現代社等等時,便心生憐憫。因為這些可憐人從來沒嘗過龍肝鳳膽,竟兀自驚疑吃了會瀉肚子呢!

  

    但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經驗,也令我深知社會上對它的質疑其來有自。

  

    像我讀書時,整個教育體制其實就是一套迥異於傳統的現代格局。這個格局始於清末之教育改革。廢科舉、立學堂,遂把中國幾千年的教育體系一併廢了。而新學堂裡,唯新是騖,那些傳統文化、聖經賢傳,巴不得全丟進字紙窶裡去。因此光緒廿九年〈奏定學堂章程〉已說道:當時社會上正彌漫著「唯恐經書一日不廢」的輿論氣氛。清政府對此,惄焉憂之,故刻意在中小學堂上列了讀經之課,以免諸生忘本。可是時世潮流所趨,非人力所能阻擋,清朝迅即滅亡,民國元年便廢了小學讀經。此後袁世凱於民國四年時曾準備恢復,旋因稱帝不成而不了了之。民國十四年,段祺瑞執政,章士釗任教育總長,又擬恢復。亦不果。可見時勢風氣之一斑。

  

   這段期間,恰好也是「五四運動」掀起反傳統浪潮的時代。整個社會都朝西化的路子在走,並把西化稱為現代化,視傳統為現代化之阻礙。

  

    直到民國二十年才漸漸出現反省批判這條新路的氣候。當時國民大會召開於南京,即有代表提案希望恢復讀經,但提案依然沒能通過。廿一年,錢鍾書的老爸錢基博去上海開高教討論會,提案讀經,也大遭與會諸校長之耻笑。足見新潮仍居主流。可是反對者畢竟多了,廣東湖南不遵中央號令,自行規定學童須得讀經,雖被新派人譏諷是軍閥提倡讀經,但新潮權威看來業已遭到了挑戰。廿四年遂有十位教授之「中國本位文化宣言」,認為中國固然應與世界交流,卻也不能邯鄲學步,失其本我。

  

    後來的思想界,大概仍沿續著這樣的脈絡。新潮鼓盪,繼續滌除前進的障礙,終於釀成文革、破四舊、對傳統文化大革其命。可是衝過頭了,漸漸又起了反省的聲音,欲撥亂而反正。二○○四年大陸許嘉璐等人發表的「甲申文化宣言」,不就像十教授中國本位文化宣言的翻版嗎?兒童讀經漸漸蔚為時尚,乃至有所謂國學熱,亦均代表對反傳統浪潮之批判反省。

  

    台灣在大陸文革期間,曾推行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但當時文化界學術界主流其實一樣是揚五四之大旗,力行現代化的。故六十年代即有中西文化論戰。情況猶如現今大陸雖不乏倡言本位文化,呼籲讀經、重視傳統文化的,可是主流的現代教育體制對此仍乏回應,且不少人還指責那些提倡讀經、講傳統文化的人是「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

  

    也就是說,整個傳統文化,近百年間都是在不利的環境下掙扎著發展下來的。主流思潮與體制乃是新代現代化教育,大部分時間均主張滅絕或揚棄傳統文化,少部分企圖扭轉局勢的宣言或動作,迄今尚未真正改變這個格局。

  

    因此,我們現在從事傳統文化教育,除了整體環境不利之外,還必須面對許多歷史留下來的問題。

  

    例如,現今小學教育是以白話文為主的。大陸的教本幾乎沒有文言文,台灣是在五、六年級時融入文言,中學時才漸漸增多,比例由15%漸增至35%。可是不管如何,文言與白話在現代是分裂的,學習者面對它們時的認知、心態、學習方法都不一樣。

  

    這種文言白話區隔為二的現象,是五四白話文運動後才有的。古人不會如此。一個人既看古文八大家的篇章,也同時看著通俗章回小說。講話時,對上層人士自然之乎者也,與傭僕市井人士言談,則一樣要使用白話,整個語言是交織揉混在生活具體情境中的。我們已經喪失了這種情境。因此文言文彷彿就需刻意去學才學得成,且文言好像也與白話是隔斷的兩套語言系統,所以兩者間竟然需要「翻譯」,彷若外國文字一般。

  

    說到文字,也是問題一籮筐。近代新思潮之一就是檢討批判漢字,認為漢字不科學、不改革不足以使中國現代化,所以從國民政府時代就推行簡體字,大陸後來更厲行文字改革,一度準備廢除漢學,走上拼音化道路。如今雖懸崖勒馬,不再繼續改革,可是仍維持著簡化字,並把它稱為「規範字」。小學教學基本就是使用這套文字。

  

    但以這套文字來教小朋友識讀應用,實在問題重重。目前規定一、二年級要認八百至一千,三、四年級要認二千五百字,五六年級要認三千字,大部分還得會寫,數量比台灣還多。台灣的小學生大抵只要求認二千二至二千七。而且據大陸所定國民常用字表看,常用字只有兩千,因此小學就得學三千字恐怕太多了。不過這並不打緊,要命的是字太難認。

  

    如老師的師,現在寫成师,●與币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都不是部首,請問要查什麼部?頭,本在頁部,現在寫成頭,請問查什麼部?葉,本是草木枝葉,故在草部,現在變成了叶,該查口部嗎?衛,現在成了卫,查什麼部?聖人的聖,現寫成圣,又像怪人,又像老土,查什麼部?門、開、關、闢,本來都跟門有關,如今開關闢都把門給拆了,查什麼部?塵,本是塵土,今寫成尘,竟在小部,不再是土了。聽,本是用耳朵才能聽,今寫成聽,竞在口部,不再用耳了。傑,本是人傑地靈之傑,今寫成杰,竟被火燒,放在火部,不再是人了。亂與辭,本皆與●有關,是用手梳理亂絲之意,現在變成辞與乱,一在辛部,一在舌部,不再看得出關係了。對,義類在手;勸,義類在尹;歡,義類在欠;如今改成对、欢、劝,全放在了又部。諸如此類,實在是一團混亂,義類不明,歸部不清,小朋友識讀時只能一個個去死記,因為部首歸字的原則已遭破壞,許多地方無法用部首識字法去辨識和記憶。

  

    你或許要說我把問題誇大了,全國幾億小學生都這麼讀,情況沒那麼嚴重,部首歸這歸那,熟悉了就好。是嗎?我看到過一本教人如何教小孩子識字寫字的教材《現代小學識字寫字教學》,裡面就把歡字既放在又部又放在欠部;把辞字一會兒放在辛部,一會兒放在舌部。可見就是專家學者也鬧不清楚,小朋友能不犯糊塗嗎?

  

    簡化字使得部首識字教學困難,情況既如此,改用其他教學法會好些嗎?恐怕也一樣。例如字族識字法,青、清、請、情、晴都以青為偏旁,形成一組字,認得了青,也就可連帶認識這一串字,這稱為字族識字法。可是我也見過一本推薦這種教學法的書,把清請都印成了清。因為簡化字言字邊簡化後,幾乎絕對會跟三點水相混。

  

    目前小學裡還常用「字理識字法」或「部件識字法」來教學,可是漢字簡化以後字理就難講了。像廣,本是形聲字,黃聲,今改為广,形聲之理便不可說。而且广字乃是尼姑庵之庵的本字,弄得《紅樓夢》裡大家去賞蘆花的秋雪庵,小朋友讀來老以為是秋雪廣。又如廠字,現在把廠裡東西都搬空了,變成厂,字理亦不通。且厂乃山崖的厓字,亦容易弄混。進,本是一小鳥跳躍前進之貌,如今竟是一口井跳跳跳。壓,从土,壓聲,今作压,既非土,又不見聲。兒,象形,象小孩腦袋特別大之形,而且小孩子腦上囟門未閉,故以此為特徵。現寫成儿,也全無字理可說。

  

    這些困難,教過小孩子的人便能體會。今年政協大會期間,有宋祖英等幾十位委員提案,希望在小學裡恢復教繁體字,其實正是許多家長與教師的心聲。對於革命時期造成的錯誤,希望能予改善補救。可惜教育部一口便回絕了這項提議,足證歷史留下的傷害,修補起來是挺費事的,矯枉需要時間,急也急不來。

  

    而傳統文化教育在這裡總體不利的情況下進行,困蹇可知。因此目前傳統文化教育仍只能採取補充、輔助之方式。如教識讀書寫,以簡化字為主,略輔以傳統漢字之識讀;閱讀篇章,以白話為主,略輔以文言文或傳統典籍、詩詞等;教材教本,以現代教育體系規範者為主,而傳統文化教學放在有心的學校自編教本中去發揮;正規課堂,依國家規範教學、傳統文化教學多放在課外補充……等。現在各中小學的所謂傳統文化教育、兒童誦讀,不都是這樣嗎?

  

    不是大陸現在才如此,我當年在台灣讀中小學時基本也是如此。黃燦如老師固然教我課外大讀詩文典籍,可是她絕不准我上課時看。一次我在課間讀《水滸傳》,她發現後,竟一把抓起那麼厚的一本書,啪,撕成兩半!這個動作,令我畢生難忘,也使我充分理解到傳統文化在現在教育體制中卑微的地位,只能以輔助、補充、課餘的方式為之。

  

    且縱使身為輔貳,也不能太過招搖。就如這次論壇的題目:「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在傳統文化上面刻意加了個限定詞:優秀。這就預存了一個觀念和心態: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不是復古,也不擬全面恢復傳統文化,只是挑選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進校園去教教小孩子而已。這不是為了防止被批評被質疑,而預做防範,或根本等於告饒嗎?傳統文化是否為優秀,評判的標準又是什麼?若以現代教育尺寸去挑揀、去過濾、去篩選,那又何必再去進行什麼傳統文化教育呢?

  

    傳統文化教育目前看起來熱鬧,可是實際處境如此,能不令人感慨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偃武修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