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耳其旅遊答客問

(2008-04-29 16:08:42)
标签:

文化

  我屢欲由新疆通中亞,去土耳其,而皆未果。四月十八日,經《萬象》雜誌與土耳其駐大陸使館之安排,去旅行了一趟,主要是在伊斯坦堡,安卡拉、安那托利亞(Central Anatolia)中部及卡帕多細亞(Cappadocia)一帶活動。著眼於歐亞文明交會之問題,故不選擇它沿愛琴海、地中海地區。

  

  目前去土耳其的中國人極多,且有不少人摯愛這條路線,認為到伊斯坦堡比去巴黎更酷。因此我走馬看花的旅行日誌或一鱗半爪的見聞,根本沒有寫出來的價值,我在旅途中寫了一天就放棄了,只專心做個觀光客。

 

  但回來以後,竟有朋友好奇來問道:哇,好棒,去土耳其,就可以每天做土耳其浴了!

 

  答:不,土耳其人基本上都不洗土耳其浴。家家都有浴室了,誰還去公共澡堂?那大抵只是用來宰觀光客的。且多獨立設置,就是五星級旅店也未必有。洗一次索價不菲,因為他們都知道你不會再來了。

 

 

 

  那至少可以每天喝到土耳其咖啡?

 

  答:土耳其是咖啡文化的起源地,據說喝啡的風俗即是由此傳播到維也那的。可是土耳其人一般也不喝咖啡,平時只喝茶。茶稱為Cay,中譯「恰伊茶」,其實就是茶字。泡成茶滷,兌開水喝,另加方糖二三顆。還有化學合成的蘋果茶。我去一家陶器作坊時,主人奉茶,曾獲喝一盅,甜膩無比,同樣是本地人不喝,專用來供觀光客的。

 

 

 

  若想喝咖啡呢? 

 

  答:大城市有星巴克、某當奴,也有茶座可點咖啡。但價格不菲,為茶之三倍,份量則約一半。且土耳其咖啡不過濾,底下全是渣。當然上面也一半是渣,所以喝來一嘴沙。土耳其有種占卜術,即以此為斷。因你若喝到沒什麼渣的土耳其咖啡,那就可以去抽獎了,必有好運。這樣的咖啡,自然也可能有人特別喜愛;但你若想帶點回來,基本上也沒有,超市裡較容易買到的是雀巢咖啡或三合一。伊斯坦堡香料市場倒是有,當工藝品賣,買咖啡杯或勺時附上一包。

 

 

 

  那麼,喝茶吧!

 

  答:也行,但要注意價格,從一杯三里拉,到三杯一里拉不等,價差極大。土耳其一里拉約等於人民幣六元,他們的公務員,例如警察,月薪約七百里拉。但若你若在街上討杯茶喝,竟要三里拉,你會心理很不平衡。土耳其又乾,一天要喝七八杯茶,茶資實在頗為可觀。

 

 

 

  不喝茶,就喝水如何?

 

  答:一樣!一瓶五角到三里拉不等,視你運氣及長相而定。

 

 

 

  何必買礦泉水?自己帶壺熱水出去逛不就得了? 

 

  答:想喝熱水?基本沒有。旅館不提供熱水壺、電熱器及開水。你當然也可以請櫃台送一壺熱水來,但一壺約五里拉。

 

 

 

  旅館為何竟不提供熱水? 

 

  答:旅館還不提供鞋、牙膏、牙刷、梳子、茶杯等,旅客最好自備。不過旅店通常會提醒你,你們已替你把這些東西都妥為保管在櫃台了,你若去取,只須交付極優惠之價格,各幾里拉便可。

 

 

 

  旅館裡的餐飲如何? 

 

  答:旅店各式各樣,可選擇者多,但基本上都難吃。旅行社安排的各種美食餐廳,也都難吃。因大抵是旅遊餐。餐廳跟各旅行社有合作關係,各有專供的旅行團及國別對象。例如有的是日本客的定點餐廳,有些專營韓國團,有的針對歐洲團,有的店只有台灣客喜歡去,各色人等付的錢及口味各不相同,餐廳當然就因此而分了類。不過,我的建議是都不要去,千萬別聽旅館、旅行社、遊遊指南上的吹嚧,地道的土耳其飲食,只能自費去街上閑逛時,跟本地人一樣在街邊巷裡找!

 

 

 

  街邊巷裡都有些什麼? 

 

  答:沒什麼,基本上也很單調。土耳其美食在歐洲夙享盛名。但那是對歐洲人而言,對中國人來說,吃一兩天嚐鮮也還好玩,再下去就會嘗試絕食了。因為食材太少。菜,翻來覆去,只有沙拉、生菜、蕃茄、小黃瓜、土豆,或單吃或剁碎了吃,或混拌油醋去吃;肉,只有雞、牛羊,海邊略有些魚蝦而已。不准吃豬肉,又無鴨鵝兔驢等數不盡的食材。烹飪手法更單調,不會蒸、不會炒,只會烤和煮。所以一尾魚只能烤成一段木頭般的死肉,淋上一點酸汁,澆拌一些香料,便成了當地所謂美食。不會做蒸魚,也不能做魚湯。湯,我在土耳其喝來喝去,約只兩種,一紅一白,均是熬煮,用蕃茄、扁豆、肉屑、奶酪、洋芋等熬成,沒有青菜豆腐湯、蛋花湯、海帶湯、魚湯、雞湯、牛羊肉湯、老鴨湯……等無數煮燜燉煲之技。因此歸納起來,只能說是單調。

 

 

 

  做牛羊肉應該比較拿手吧? 

 

  答:當然!土耳其人乃突厥後裔,飲食風俗與疆維吾爾哈撒克極為近似,且受伊斯蘭教規影響,不准吃豬,故日常食肉,以牛羊肉為主。不過,肉似太少。以肉丁、肉屑、小塊肉為主,肉排肉腿皆罕見。中國北方那種涮羊肉、烤全羊、手抓羊,從羊頭、羊心、羊肝、羊肺、羊腸、羊血、羊腿、羊蹄、吃到羊尾巴的風氣,此地邈乎無聞。故若想吃牛羊肉,去土耳其,不如去新疆內蒙。

 

 

 

  餅呢? 

 

  答:餅是中亞發明的,是中國人做烘餅的老祖宗,當然不差。且古風存猶,用大爐貼燒,風味不惡。不過一樣是單調。基本上是類似春捲皮或荷葉餅的乾烤白餅,夾著牛肉或雞肉、碎菜吃,宛如北京台灣都有的沙威瑪烤肉夾餅,有時也夾麵包。可見餅亦已不如中國多姿多樣!

 

 

 

  甜點呢? 

 

  答:甜品不錯。據說土耳其人酷喜甜,是受《古蘭經》的影響。經文上說:「享受甜蜜的味道是虔誠的標志」,故土耳其人吃得極甜,茶都加兩三顆方糖,可見一斑。其實糖本來就是中亞民族發明的,後來才傳到中國和歐洲。古代中國只有飴和餳,不會製蔗糖、砂糖,唐代才由中亞學來,所以中亞民族乃吃糖的老祖宗,風俗形成在《古蘭經》以前。現在仍然擅長做糖果糕點,旅客不可錯過。但吃前需有些心理準備,有糖尿病及其嫌疑者勿輕易冒險,奇甜無比。

 

 

 

  講了半天都是吃,你就沒看見什麼其他的嗎?

 

  答:唉呀,吃多麼重要呀!土耳其做為歐亞文化之交匯區,正需從其飲食見之。例如歐洲人看土耳其,覺得它豐富,中國人看土耳其吃食,覺得它簡略,原因就是土耳其得歐亞之中。

 

    歐洲人只有麵包,土耳其就多了餅,且有一種加上了做麵包技巧的餅,比我們的鍋盔還厚,又不像鋁盔那麼乾。歐洲人只有土豆、麵包,土耳其日常也就吃米飯,還有蛤蜊鑲飯、葡萄葉包飯之類吃法。香料用得又多,適足以表現它在世界香料貿易中的地位。伊斯坦堡香料市場上舉目所見,姹紫嫣紅,令人目迷五色者,類皆為此等物。其中且有些為土耳其特產,像我們中醫裡的乳香,乳香木就只土耳其有。它在香料世界的地位如此,飲食中用香料之道自然也就極其豐富。例如茴香,我固然吃過茴香肉包、炒茴香等,可就從沒想過它可添入酒裡。土耳其人常喝一種葡萄白蘭地,有濃厚的茴香味,喝時可兌水。但只要一兌了水,立刻變成奶白色,如飲酸奶一般,十分有趣。味道初喝時很不習慣,但略飲便也覺其風味獨具。所以,觀察土耳其,飲食是不可忽略的!

 

 

 

  也就是說:飲食表現了土耳其的多元文化現象? 

 

  答:我剛才只說它表現了居於歐亞文化之中間者的身分,以及表現了它在香料貿易上的地位,並沒直接說它多不多元。目前土耳其為多元文化之表徵的說法甚囂塵上,土耳其本身以此為宣傳、旅行社以此為號召、世人以此為標籤去認識土耳其,可是我對此卻是存疑的。

 

  仍從飲食上看:我國閩、廣、江浙,各省方言、風俗、飲食之差異多麼大?但我從伊斯坦堡到卡帕多細亞,跑過的距離,至少可以由山東到內蒙了,而其區域差異絕對小於我國任何兩個省,起碼飲食就基本相同,可見其內部一元化其實頗為嚴重。

 

  目前全國95%左右為伊斯蘭教徒,凱末爾又提倡民族國家理論與政策,要求土耳其只能是土耳其人之土耳其,以致三○年代引發民族大遷徙,希臘人均棄其田產廬墓,返回希臘。卡帕多細亞地區舊的教堂、旅邸、民居乃因此多成廢墟。今以此廢墟為觀光景點,以為古代文化多元之證,實不免令人哭笑不得。

 

  赫梯人、拜占庭帝國之歷史,其實也是如此。除了在博物館中展示,或用為觀光資源之外,現實上並不在意。我在安卡拉國家博物館旁的城堡裡遊觀時,就發現他們把許多羅馬時代希臘化時代之教堂、墓碑、紀念建築取來做為堆砌城牆的石料,情況跟咱們國內把一些老碑刻胡亂拿來舖路、架橋,做新建築的礎石完全一個樣。我們各地方為發展旅遊,也大力宣揚歷史文化,但「經濟搭台,文化唱戲」,傳統歷史文化何嘗真被這批人所體認、所珍惜,道理和土耳其正是相同的。

 

 

 

  可是土耳其在歐亞之間的角色與地位,似乎也使它不多元也不行。

 

  答:對,歐亞文明在此交會,形成了文化交會的格局,這種位置與格局,使它不多元也不可能。

 

  但這只種交會也可能只代表了衝突,未必即等於融合。而且這只是歷史之實然,人對於這種歷史實際之處境,卻可能另有體會,或對此交會衝突之局籌思有以平抑之。我覺得土耳其即是這一類。

 

  在拜占庭時代,把本來被禁止、藏躲在卡帕多細亞山窟地洞裡的基督教忽然拔舉為國教,揚之於青雲之上。反過來壓制了原本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老信仰。等到拜占庭被滅,鄂圖曼帝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基督教又被壓到地層底下。鄂圖曼本是亞洲文明,突厥人本身也自有其文化,曾信奉過本族原有宗教、佛教、摩尼教等,可是信了伊斯蘭教以後,卻盡棄故我,把舊文化全丟了。奉伊斯蘭真主之名,跟歐洲各國爭衡了幾世紀之後,如今又欲「脫亞入歐」,積極讓自己成為歐洲之一部分。

 

  這樣一個國家,雖絕大部分領土在亞洲,人種亦屬亞洲,文化更與歐洲頗有差異,卻在自我意識與認同問題上如此,豈不像極了近代的日本?凱末爾昔年也最欣賞日本天皇。正顯示著這其中存在著太多錯亂,歷史層層掩蓋,文化一次一次被否定,人的主觀選擇又一次次企圖扭轉歷史實然的處境。歐亞多種文明衝突的悲愴,絕不是把多元文化拿來觀光賞玩的人所能體會的。

 

 

 

  你的講法總是太極端。文明衝突的同時,應該也就有融合。

 

  答:理論上固然如此,實際狀況則要看是衝突為主,抑或以融合、溝通交流為主。土耳其這個地方,因爭戰不斷、生存競爭激烈,看來竟是有我無你式的衝突為主。

 

  早期西台王國何等強大?把巴比倫王國都給滅了,勢力進入兩河流域,並進兵埃及。不旋踵西台王國又被滅了。烏拉爾、佛尼吉亞諸國崛起,又與希臘大戰,特洛伊戰爭、名垂青史。接著波斯勢力進入,又把諸國滅掉。亞歷山大東征,攻占拜占庭,波斯薩桑王朝攻占安那托利亞中部。哥德人口入侵,希臘人的城市頗遭破壞。

 

  再來就是東西羅馬分裂。東羅馬以基督教為國教,不只壓制異教,抹滅了早期的文明。就是它自己也窮折騰。例如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公教和東正教,幾乎勢不兩立;八世紀時還大掀聖像破壞運動之風,與文革打砸古物、破四舊一個樣,時間則長達一百年,聖索非亞教堂等各處之壁畫、鑲嵌等,幾乎破壞殆盡。

 

  至十一世紀,塞爾柱帝國崛起,也就是在中國西北被唐太宗擊敗的突厥人,西遷至此,攻下了這片土地。希臘羅馬化的時代當然就結束了。可是塞爾柱衰亡分裂後,十字軍東征,洗劫了跟自己一樣的基督教文明,你說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事?

 

  十四世紀以後,鄂圖曼帝國建立,奉唯一真神阿拉,其他文明自然更遭破壞或掩蓋,所以至今我們在土耳其旅行,所能看到的歷史,大抵皆是劫後殘存的廢墟、斷垣,靠沈船與考古所得,聊窺一斑。傳世的文物,其實絕少。就是托普卡普王宮、朵瑪巴切王宮,這幾處具指標意味的處所,亦無多少傳承文物可觀。安卡拉與伊斯坦堡博物館,則主要是考古。

 

  考古是撥開一層層被掩蓋的沙土,去發現歷史。倒過來說,我們就可知此地文明是在一次次殺伐爭戰中被層層掩蓋或竟消滅了的。看起來,此地各文明之特性,乃是不寬容。兩大主要帝國,一奉基督教、一奉伊斯蘭教,而都是唯我獨一,不容商量的。因此我說此地文明殆以衝突為主,融合是其次的。

 

 

 

  融合方面,難道就全無可述?

 

  答:那又不然,此地既為歐亞交通之孔道,來往交流,勢不可少。且不說別的,人種就是個大融爐。雅利安人與突厥人大量長期混血,中間還有若干少數民族及來往商旅,文明自不會那麼純一單調。

 

  我在托普卡普王宮曾見其御膳房改裝的瓷器展廳,看見它所收藏的元明清中國瓷器,多達萬餘件,論數量,乃台灣故宮以外第一,不乏精品,看得令人目炫神移。青瓷白瓷也多。另外還有不少日本的「伊萬里燒」、維也納瓷器等。當年中國瓷器流通於西方,土耳其本身就是主要中介者,可是它後來大量吸收中國製瓷技術,又旁採希臘維也那各地之風格,在伊茲尼克(znik)、阿凡諾斯(Avanos)等地發展了極好的瓷作,土耳其藍、蘇丹紅之色彩,運用極為成功。在古代大量用以裝飾其宮殿、教堂,現在則為地毯之外,一大工藝生產。

 

  地毯也一樣。地毯編織,是中亞民族的絕技,但土耳其吸收了中國絲綢紡織技巧,所編絲質地毯堪稱世界第一。此均文化融合之效。此類事例,不能殫述,只能請老兄你自己去玩時細細體會啦!

 

 

 

  你的講法,怎麼好像跟我看過的旅遊報導不太一樣?

 

  答:現今為了因應去土耳其旅遊的熱潮,各種LP(也就是旅遊指南,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台灣政客的粗口)不計其數。光是Lonely Planet授權的中文版,簡體字本就厚達637頁,且蠅頭細字,需另附放大鏡一副,以供閱讀。可見旅客上路前絕不愁沒有資料可以參考。若不愛看書,網中材料也多得是,圖文並茂,足供採挹。

 

  不過,旅遊指南大抵皆是為著哄人去那兒玩而編寫的,所以報導均有選擇性。例如它會告訴你某處如何好玩、風景如何秀麗,可是常忘了提醒你:也許需長途跋涉十小時、路上或許無聊得想自殺,或許已把你顛得骨架子都散了等等。

 

  而土耳其的許多事,又不方便介紹,因為不乏禁忌。例如對它的國父凱末爾將軍之功過是非、它與庫德族的戰事、與亞美尼亞人的紛爭、與塞浦路斯的糾葛,旅客最好莫要詢問,更莫討論。因為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帕穆克在德國演講時,提到亞美尼亞人曾遭殺害,都還被土耳其法院以破壞國家形象之罪名起訴,咱們外人又豈容你到土耳其境內來說三道四?旅遊指南為了你好,大抵不提起這類事。你什麼也不知道,才好去盡情吃喝玩樂、採購血拼一番。基於這些原因,所以旅遊指南雖然詳盡,我的問答或許也還不乏參考價值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