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學教育與人文精神

(2006-04-18 16:32:59)

2005.03.14

 

            郭少棠先生來北京,相約與張文定先生等見了面,談及可以合寫一本討論如何將文化資源轉化應用於當代社會的書。郭先生精研歷史,但近年在香港開設不少城市規劃、文化產業之類課程,有些實際經驗,是很好的合作人選,但要怎麼合作,則須再商量。歸來,為北大出版社排印的文稿《大學教育與人文精神》作一序,曰:

   教育,其實是人人喜歡做的事,君不見:媽媽總是絮絮叨叨地教小孩、老師教學生、前輩教後生、婆婆教媳婦、妻子訓丈夫、和尚們忙於開示、神父四處拉人說教,而領導們則老要講話。說的人,興高采烈、指手畫腳。那被教被訓的,往往一副無辜無奈之狀。但教人的,轉個身,常又成為被教的,所以誰也莫怨誰。誰也都有指導別人、教育別人的欲望,因此古人說了:「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此既為人之患,當然也就是人文世界的特色,犀牛與鱷魚的世界,便無如此龐大的教育現象。人的孩童期特別長,本來就是為了人能有足夠的學習時間;不似許多動物,生下不久或父母稍事教導即能獨立自主謀生。人在成人以後,也仍無法脫離這種群居且共同教育、共同學習的型態,「百工技藝,莫不有師」,在生活中,體驗著各種教與學的情境。學著怎麼樣做個好人或有用的人,同時又把這些經驗與技能傳授給他人。人文的精神,便流漾在此情境中。

  這就是教育的本性。但近代大學的體製,恰好是與之相違的。

   現代大學,出現僅數百年,然其體制越來越森嚴。它首先是畫地為牢式的,把教師學生圈在一起,與社會隔絕開來;再則是鋸箭法式的,把教育分成若干階段,大學只管它那一截;三則是墓碑式的,宣告一個人的教育屆此完成了。大學號稱高等教育,也就是教育的終點。

在這個體制內,教育的目標,大抵也不是想讓人成為好人或有用的人,而是將人塑造為被別人用的材料。塑造之過程與方法,又與工廠製作器皿相似,追求大量化、標準化、快速化。邇來大學企業化經營之呼聲,越來越響亮;大學內各式評鑑、指標,項目氾濫,均是為了滿足上述要求。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謂就學者以敬業樂群為小成,以知類通達、強立不反為大成。今則只是訓練些專技職工罷了。不唯大逆古人論學之旨,與教育之本性,亦邈若山河。

   我即是在此一體制中受教育,後來且長期在此生活的不幸人。大學畢業後,留在學校教書,並兼校長室秘書,負責協助探討高等教育發展的文稿。因此我的第一個職務,竟可說是專事理解高教趨勢,鑽研其問題與答案。後來擔任系主任,創辦研究所、做院長,繼而獲得一些機緣,創辦了兩所大學。三十年來,可說全在辦學中渡過了青春。

  凡我經辦的系所校院,皆廣獲好評;許多開創性的做法,也都影響深鉅。但我毫無矜喜之處。我深知今日大學教育之沉疴,也了解我的一些做法,越是博人喝采,就越可能是助紂為虐。縱有若干激濁揚清之舉,亦難影響大局。教育要想改善,須有大學體制外的衝擊。

  故我一方面在大學內部辦學,也同時在校外辦。創辦過佛學院、道教學院、華山講堂、尋根文化中心,參贊過許多讀經班、讀書會、講會。不敢說要聚一堂師友,洗滌乾坤,但確曾寄望於民間生養新機。

   我亦另有機緣,曾入政府部門服務,負責過九十年代初期兩岸文教交流之所有事務,在學術、科技、教育、體育、宗教、藝術、大眾傳播諸領域,制訂法規、擘畫政策,沿用迄今。對於大學教育,更能從一個超越個別大學的格局,去思考其整體問題。對於教育行政體系,也有入乎其內之了解。

  我相信,世上沒有人有如此豐富的辦學經驗,大學內、大學外、大學上,什麼都辦過。但也絕少有人對教育如此之失望。幾十年來,我所努力的,就是想導正大學的走向,呼籲發揚人文精神,可是目下看來是失敗了。

   然而我也並不氣餒,因為只有尚未實現的事,才能做為理想。理想的火種不滅,事情就總有可能辦成。因此把我部分討論台灣高等教育的文章輯成本書,就教於大陸關心教育的朋友,並鼓舞同道。文章是針對台灣狀況寫的,有論文,也有為報社寫的社評時論,輯在一塊兒,未免體例不純,或許也不盡切合大陸之需,但參考切磋,殆亦無妨。乙酉立春,序於北京,時客清華棲德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雨雪霏霏
后一篇:飲酒好色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