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古志指称的潘惟粹墓碑

标签:
郓城元代潘惟粹潘惟梓翰林 |
分类: 生活情趣 |
碑文:
底部大块残块可识内容:
神道碑
史揭傒斯撰并书
国史煖篆
大夫仕加赠其考
御史惟梓错文刻石墓
西郓威原考泉以断以积善遗子,年
弟乡井有阙如,避水火,盛
由建德晋
惟国子生由州
然。女二:长适魏,次
没漏泉泽
元六年九
天曜容光
另一小块残存内容:
中大夫济宁路总管轻车都尉
翰林直学士朝请大夫
翰林学士承旨荣禄
岁在丁丑,婺州路治中郓城潘泽以
夫济宁路总管轻车都尉追封荥阳郡
伯。妣武氏,荥阳郡君。至正改元命
子孙从不敢忘潘之先人也曾
城主簿,因家焉,遂为郓人。公字巨
方颉颃作势,我则闭门却扫友
身行之不变,其夫人之德又足以配君子
永清尹大稔仓,使婺州治中,余四十年,遂以
监察御史。父子所至,举职称能官,皆公之积。
其荫资其材用者也,而人弗为之。公虽三生
劝矣。公卒以大德三年九月某日,年五
卷召为岁,众流成河,善恶之积
持券责偿,手必能获,而德之应
至正二年三月吉日立石
说明:行前带“”符号,代表此处非行首,也不知离行首多远。
卢明分析:
一、此碑立于元代。碑立于至正二年(公元1342-卢注),距今已六百八十年,对于研究郓城元代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二、这是一块名碑。称为名碑,一是墓主潘惟粹是郓城历史名人。明崇祯《郓城县志》:“潘惟粹,字元用,其先婺州人,祖为郓城主簿,因家焉。有学行,仕至翰林学士。”二是为墓碑撰文和书丹者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揭傒斯。揭傒斯前后三入翰林,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他还是著名的文字家、书法家,善楷、行、草书,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他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由此观之,此碑不仅对于研究潘惟粹,研究郓城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我们研究元代文学及书法,同样有着重要作用。
三、此碑记入历版《郓城县志》。明嘉靖版《郓城县志》将潘惟粹列在流寓栏,记载:“(元)潘惟粹,字元用,婺州人,祖为郓城主簿,因家焉。其官职事迹详碑记,见艺文类。”可惜,现存于宁波天一阁的孤版《郓城县志》缺失严重,残存的“艺文志”部分已失去潘惟粹的碑记。此后,崇祯《郓城县志》载:“翰林潘惟粹墓,在北郭内,有学士揭傒斯所撰墓碑,今没。”到清光绪十九年编纂《郓城县志》的时候,此碑仍未找到,称:“有学士揭傒斯所撰墓碑,今失。”可见,在明后期,已经找不到该碑。可喜的是,这块至少遗失四百余年的元碑重见天日,可惜的是,碑残断较为严重,有些地方无法辨认文字,整体无法通识全文。
四、本碑可以断定是郓城历版古县志所载的“潘惟粹”墓碑。此碑体型较大,有赑屃碑座。虽经岁月剥蚀,水渍浸侵,且残缺不全,但仍可根据其剩余文字确定为潘惟粹墓碑。碑是元碑,刻有“至正二年三月吉日立石”。且有“郓城潘泽”四字,墓主当姓潘。潘惟粹是元代人,身为翰林,与揭傒斯能扯上关系。将此碑与郓城古县志记载比对,情况更明了。崇祯《郓城县志》对潘惟粹记载:“其先婺州人,祖为郓城主簿,因家焉。”神道碑同样有这样的文字:“郓城主簿,因家焉,遂为郓人”“使婺州治中”等文句。碑文署“揭傒斯撰并书”,郓城古志皆载潘惟粹墓碑“有学士揭傒斯所撰墓碑”。经分析可知,立碑时的至正二年,揭傒斯仍在世,完全有时间为潘惟粹写碑。
五、这块被历版县志称为“潘惟粹”墓碑的石碑,未必就是潘惟粹的墓碑,可能是潘惟粹亲人的。要么是他祖父或父亲的墓碑,是其父亲墓碑的可能性大。提出此观点的原因,在于,现可整理的碑文中,未发现“惟粹”字样,反倒出现了“惟梓”字样。历版县志记惟粹“字元用”,而碑文中却有“公字巨”字样。碑文中有“公卒以大德三年九月某日”字样。既然墓主人死于大德三年,即公元1299年,那么,离刻碑的至正二年即公元1342年,已经有43年之久。载于苏天赐《慈溪文稿》的《慈恩寺題名記》载:“至正甲申之仲春潤月戊辰,余偕侍御史瑪摩,經歴鼐爾實理,都事宋秉亮,御史觀音寶、尹忠、楊惟一、卓思誠、潘惟梓,照磨王頥,管勾房温、呼圖克、布哈,遊于樊川,覽陽春之和暢,欣品彚之敷榮,觴詠倡酬,抵暮始還。”这个至正甲申即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此时离立碑的至正二年已经过了两年,潘惟梓还在监察御史任上,不可能是那个在大德三年就去世的人。由此可知,墓主人当为的长辈。
如果真的如此,则便是嘉靖版《郓城县志》便记得不准,其后崇祯、光绪等版《郓城县志》皆由讹传讹。崔凯先生说:“嘉靖抄错或刻错,后世的版本就依次弄错,这在古籍中也是常见现象”。这话很有道理,郓城古志中,这种情况也不止一次出现。比如,将陈守谦父亲陈旺位于程屯与甘庄之间的墓碑,记为陈守谦本人的墓碑:“工部尚书陈守谦墓在城东北一里许,有学士张登岩所撰碑记。”将杨士奇为孙时父亲撰写的墓碑说成是孙时本人的墓碑:“兵部右侍郎孙时墓
六、潘惟粹与潘惟梓,可能是兄弟。古志记为潘惟粹,此碑出现潘惟梓,按中国人取名习惯,惟应当是字辈。家族墓碑,出现这两个名子,那就说明他们很可能是兄弟。关于潘惟梓,现可以查到点资料,证明他是元代御史。本碑文更有“监察御史”字样。四库全书在介绍元代同恕的《榘庵集》时指出:“所著《榘菴集》,本三十卷,至正初,陕西行台御史观音保、潘惟梓等始刊布於江淮,赵郡苏天爵为之序。”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潘惟梓是监察御史。那么,有没有可能潘惟粹和潘惟梓本为一人,编县志的人误将“惟梓”写为“惟粹”呢?不能完全排除,但可能性不大。县志记惟粹为翰林,此处记惟梓为御史。尽管存在一个人担任过两职的可能,但卢明更倾向于惟粹是惟粹,惟梓是惟梓,一个翰林,一个御史,二人是兄弟,至少是同宗。我们正在研究的这块碑,是他们二人共同的亲人。至于碑中出现的“潘泽”,他担任过“永清尹大稔仓,使婺州治中,余四十年”,可见也不是个平常人物。那么,他与墓主人,与惟粹,与惟梓,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在条件允许的时候,还有进一步读到该碑其它文字的可能。如能看到更多文字,我们对此碑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