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郓城古文庙遗留雕龙石柱年代发现记

(2022-03-21 09:41:21)
标签:

郓城

文庙

大成殿

石柱

康熙

分类: 生活情趣

郓城古文庙遗留雕龙石柱年代发现记

文/卢明

郓城古文庙,拆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只有八根雕龙石柱留存至今。

这八根石根,是个人捐的,每根石柱上,都刻有捐赠者的名子。经辨认,捐柱的情况是:李宏霄、杨志鲲、董源、董厚、仝式锦、张充贞、祝士弘各捐一根,高璞、虞玑共捐一根。

那么,这些石柱的年代怎样确定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证的。

·光绪《郓城县志》上,记有历史上修建文庙的情况,包括哪个时代重修,哪个时代增修了什么。但是,修的次数多了,仅凭此,我们还是无法证明这八根石柱属于哪次修造大成殿时捐赠的。要想确认八根石柱的修造年代,还得从捐柱人的信息中查询。难办的是,仅凭一个名子,怎么能查到这些人的信息。

实际上,世界上的联系很多,关键看你是否有心,能否发现这些联系的线索。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苦心探索,终于从光绪《郓城县志》上,查到部分捐柱者的身影。有部分人的时代定位,其他人便不用说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郓城籍学者仝晰纲的《衍圣公孔胤植姻戚仝氏家族考——谱牒文献与儒学研究的一个视角》一文中,看到关于仝式锦捐大成殿石柱的线索。文中说,65世衍圣公孔胤植的夫人郓城仝氏的父亲仝朝式,仝朝式的五世孙“仝式锦(郓邑仝氏追远堂十四世),字尚纲,住郓邑北马家楼,曾捐郓城县文庙衮龙石柱一根,竖于大成殿门左,柱上有‘仝式锦’三字为记。”这便与我们看到的那根刻有“仝式锦”名子的石柱完全吻合了。孔胤植是清初顺治年间的衍圣公,他岳父的五世孙,大概应比孔胤植晚个八十年左右,在康熙晚期或雍正时期。据此可以说,问题解决了。但,这只是孤证。要想考证处更确切,还须再找其他证据。

回头再查清·光绪《郓城县志·选举志》,终于发现,仝式锦的名子,原本列在清代岁贡的名单中。而且,这一拨名单中,也有祝士宏(弘)的名子。还有,在援例名单中,又找到高璞的名子。这就说明,这几位,都是文化人。只不过,有的有做官的记录,有的没有。尤其是李宏霄的情况更祥细些,他字承菴,初任英德县知县,补授襄城县知县。莅任首重学校,建立书院。他的情况,还有《河南通志》佐证。该志载:“ 李宏霄,山东郓城人,贡士,雍正四年任(襄城县知县-卢注)”。这一年,就是公元1726年。这说明,李宏霄和其他几位捐柱者,都生活在18世纪前朝,康熙、雍正时代。

知此,我们再回过头来对照县志关于古代修建文庙大成殿的记载,便可找出这八柱石柱是哪次修造时捐的。

《郓城县志·建置志》虽然记载着元、明、清各代修建文庙的情况,但,恰恰是清代的记得过于简略。除康熙年间知县陈良谟重建外,便是光绪年间,这便使我们失去了对照。最后,从清·光绪《郓城县志·职官志·知县》中,查到还有一个修过文庙的知县。此处记载:“祝增,字喻存,……康熙四十四年任……莅郓五载,百废俱兴。如修大成殿,增其规模,捐银七百两。又重修魁楼(魁楼也是文庙的一个建筑-卢注),出自内府绩纺。”

到此,我们便可以明确地认定,那八根石柱,应当是在清康熙中晚期,知县祝增修大成殿时捐赠的。捐赠者中,仝式锦、高璞、李宏霄、祝士弘,都是文化人,李宏霄还做过外地的知县。

 郓城古文庙遗留雕龙石柱年代发现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