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奥阿曼奥运足球体育 |
分类: 体坛大视角 |
文/清风
即便老布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把白面做成大米饭
如果真能晋级,那只能惊呼看到了“基因突变”
一场“生死战”就在眼前?这似乎是个伪命题!不论国奥与阿曼这场比赛结果如何,在场外我们已经输了,输在起点。
有数据表明,这支国奥在刘春明起初建队的时候,中超中甲只有43个适龄的人选,可以说本届国奥选材面非常窄。相比之下,阿曼足球近十余年的进步确实值得中国足球借鉴。从2001年十强赛“陪太子读书”,到如今在中国队家门口轻松的带走胜利。是什么让他们完成质的飞跃?从根本上说,阿曼很重视后备人才培养。举个例子,阿曼队中有名球员叫哈德利,现年仅21岁,但他已经是一名参加过亚洲杯和世预赛的球员。再把时间推到2007年的亚洲杯,当时阿曼阵中居然有几位十六七岁的球员,这也就不难理解阿曼为啥出“神童”。
反观国奥,队中球员唯一经历过的洲际大赛就是2008年的亚青赛,但在刘春明的率领下,当时连四强都没进去,从而失去了参加世青赛的绝佳舞台。如今,即便老布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把白面做成大米饭,如果真能晋级,那只能惊呼看到了“基因突变”。
说国奥球员技术太糙,视野不开阔,心态不过硬,经验不丰富,确实如此。但顺藤摸瓜就会发现,那是因为国青和国少队为国奥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四肢无力”。同理,如今国奥都混成这样,未来的国家队可想而知。
准备“灾后重建”吧,表面来看,这有点像诅咒。事实上完全可以把国奥的胜负搁在一边,重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才是王道,这不是天马行空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6月22日《沈阳日报》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