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那点事
(2012-02-22 21:15: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视读笔记 |
炎炎夏日,何以解暑?
唯有读书。
相信我,说这话的不是书商就是书痴。至于有人说读书和吃饭、繁衍一样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那就更不可信。原因很简单,仅以我们中国为例,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鬼神泣”,就难得有什么书好读;从甲骨文的出现到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这期间的几千年,读书也很难成为普通人的事。读书真正得以普及,还就是这一百多年来的事。所以我们今天还真不必妄自菲薄。据说二零零八年,我国国民人均读书仅4.58本,但是如果算上报纸、网络,肯定不是这个数。你不能说读报、读网文就不算阅读,虽然的确不算读“书”。但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就一定要读书?
一个经常被说到的答案是读书才算文化积累,其它只能算文化“消费”。这也就难怪为什么现在纸质出版物那么多了,即便是网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纸面上才算功德圆满。仿佛只要穿上了书的外壳,就立刻有了内涵,重要起来了。难怪我一个朋友曾不无激烈地抨击说,有些书根本就不是书,是读物、垃圾。将书与非书按内容来分也算是一种进步。记得以前我也曾不肯承认教材是书,只因为其功用性太强。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观点也不无偏颇。
我们反对读书功利性太强,但须知,书一开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因为材料的短缺,古人对书写的内容选择极其苛刻,文字也极其简洁。那时哪里有什么闲书、小报容身的余地?文字一开始出现,除记事,便是占卜,这都是功用十分强的事业。
闲书也只有在印刷术、造纸术发达之后才会大量出现。但说其闲,正是因为有一个作为对照的“正经”书存在。正经书是有用之学,至少在古代可以带来功名、富贵,也就是古人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富贵了,自然也就有寻个好亲事的条件,所以书中还有“颜如玉”。在今天也可以帮助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找个好工作。虽不再倡导“黄金屋”、“颜如玉”,意思却也差不多。因为有这么多好事,所以需要认真对待。
读书虽好,但如果读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书,或者被迫去读,也总不是件乐事。所以我疑心“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字应是针对“正经书”而言的。至于“头悬梁”、“锥刺股”更不可能适用到闲书上。读闲书更多的是个乐字,之所以乐,不外乎书的内容可以自己选择,所以不喜欢的书可以丢开不读;因为是闲书,无用之学,自然也不会有人逼你去读。忙之余,闲暇下来读读闲书,何其乐哉。古人云人生至乐之一是“雪夜闭门读禁书”,我猜这个“禁书”,不只是淫书,也肯定不只是政治书,闲书也算。如若不信,回想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课外书”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算不算“禁书”?古人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何为正经书,何为闲书,有时还真说不准。认为是正经书,可以经世致用,不料却是酸腐不堪的糟粕;认为是闲书,结果却有益于世道人心。所以对待所谓的正经书和闲书,还是要多留几个心眼才是。
因为现在人们读书少就痛心疾首,认为世风日下,多是读书人干的事。读书人因为自己读书,就总认为不读书简直罪不可赦。其实读书不读书不是关键,有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才是关键。君不见这世上有太多书越读越傻,最后被目之为“书呆子”、“两脚书橱”的傻瓜蛋吗?但是因为有书呆子存在,就认为读书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这种人也简直是愚钝之极,属朽木不可雕也之辈,简直让人懒得为之费口舌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抛开这些功利计,即便读书给你带来不了什么,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本身带来的那种愉悦,也足以让我们为世上还有这样便宜、简单的快乐而欢欣鼓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