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的拼图游戏(刊于2011年10月22日《厦门晚报》)
(2011-10-24 18:17:56)
标签:
文化 |
分类: 视读笔记 |
国庆节出游,坐火车,两天一夜,准备行李,最费思量的就是路上看的书。选来选去,最终还是检了两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放进了行囊。这是经验总结,再也没有比阿婆的侦探小说更适合漫长的旅途了。
我的用意是去时一本,回来一本,不料一趟就把两本全看完了。这不能怪我,只能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太吸引人,一旦打开,就让人欲罢不能,不找出真凶绝不肯善罢甘休。我是阿婆的拥趸,追根溯源可直到中学时代,那时无意中读到一本《罗杰疑案》,惊为天书,多年之后还记得故事情节,这本小说的牛逼之处,在于凶手竟然就是作为叙述者的“我”。这个结尾真是让人意外到瞠目结舌的地步。有这样写侦探小说的吗?!有吗?!
后来才知道这本最初出版于1926年的《罗杰疑案》正是作者的成名作。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后,我曾立志收齐她的全部作品,但在收了近三十部后被迫放弃了,谁让她那么能写呢,她一生共写了八十部侦探小说和故事集,还有十九部剧作,另外还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了六部小说,据说作品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而且她是绝对的畅销书作家,著作被译成百余种文字,总销量超过二十亿册。
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大的成功是,她创造了两个不朽的侦探形象,一个是爱运用他那“小小的灰色脑细胞”的小个子比利时人波洛,一个是感觉敏锐、从不轻易相信人性的老处女马普尔小姐。恰好我带的这两本书两人各作了一次主角,《三幕悲剧》仍由波洛出马,而发生在乡下的《藏书室女尸之迷》,则就有劳熟悉乡下生活的马普尔小姐出面了。在《三幕悲剧》中,一开始就是一场酒会,各色人物纷纷出场亮相,然后凶杀案猝然发生——这是阿婆的惯用手法,在她的侦探小说里,凶杀案总是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场合,以便将凶手固定在一个有限的人群里。这可以说是她的特色,也可以说是她的局限。但是阿婆总是能找到一种新颖的写法,以使这部小说与她的其它小说区别开来。在《三幕悲剧》中,阿婆意外地让波洛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案件的调查工作则由另外两名对侦破案件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来承担。当然波洛绝对不是无足轻重的,调查得来的信息碎片,仍要通过他而不是别人的灰色脑细胞来整理,并且结果仍会让人大吃一惊。
我有时感觉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在玩拼图游戏,小说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个信息的碎片,波洛或者马普尔小姐做的工作只是把这些碎片放到他们应该放的位置,然后整幅图画就出来了,这个过程他们名之为“推理”。读侦探小说的最大乐趣就在于可以跟书中的侦探们一起推理破案,如果幸而猜中,自然不免得意,猜不中,也无需遗憾,反而更加佩服作者构思的精巧。阿婆小说的结尾总是“誓不惊人死不休”,真正的凶手永远在你的视线之外。但是读了二三十部之后,也渐渐总结出一点规律,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看起来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身上,猜中一两个凶手也就非难事了。但是推理呢?
没有推理,只有瞎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