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毛姆

(2008-01-04 15:40:04)
标签:

文化

分类: 视读笔记
 

2007年12月28日   星期五 

二十六日夜终于将毛姆煌煌巨著《人生的枷锁》读完。说“终于”,不是指被迫、勉强,而是指这本翻译成中文足足875页的小说,对现在的我来说,读完它还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翻开扉页,购书时间是2007年11月12日,那天偶见小周,他乐呵呵拿出一本书示我,一看乃上海译文“现当代世界文学丛书”中之《人生的枷锁》,于是立问,从哪里买的?他说,思无邪,现在还有,你要不要买,要买现在就去。当然要买了,这本书我追寻已久,不是找不到,而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版本。上海译文最近有一个版本,价格倒还能接受,只是字迹太小,估计读完后,眼镜至少得再增加一个圈。

我不是毛姆迷,但是毛姆的几部主要长篇小说我基本上都读过了,首先是《刀锋》,忘了是读大学时还是别的什么时候读的,只记得读完之后很想把《罪与罚》、《红与黑》以及《刀锋》三本书的主人公进行一番分析对比,想必那是一件极其有意思的事,可惜直到现在尚未动手。其次是《寻欢作乐》,鸿益兄隆重推荐,并且送佛送上天,亲自买一本送我。再次就是那本著名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本该提早十年进入我的阅读视野的,但是一个擦身,就错过了整整十年。还在我读高中时,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了这本书,书名很怪异,又富于诗意,很让我动心了一阵,只可惜价格谈不拢,摊主要一块,我却只肯出八毛。那天去看一个朋友,他老婆也埋怨,当年岛内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房子才四十多万,老公就因为一万块钱谈不拢,磨来磨去,结果就没有成交,现在到哪里买那么便宜的房子去?

《月亮与六便士》读完,最后一块堡垒就是这本《人生的枷锁》了。自以为读完就等于基本上读完了毛姆。谁成想人家说毛姆的真正成就在于他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我读过几篇,但都是零零碎碎的,这里读一篇那里读一篇,的确好,但是奇怪,就是找不到他的小说集。

还好终于可以读这本闻名遐尔的《人生的枷锁》了。书买回来后,并没有立即看,哪天开始看,忘记了,反正是断断续续,天天搁在包里,有空就读几页,睡觉前也读,渐渐地也就读完了。读完了,觉得写得真好,也许是带有自传的性质,主人公菲利普的心态写得很真实,有些地方,简直像是在写我,这让我不由紧张,有一种被毛姆窥探了内心隐私的感觉。

但是跟朋友谈,我却只推荐她读其中的两百多页。我说如果你没有空,就只读这两百多页吧,单单把这两百多页抽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长篇(虽然从文本的解构上看,更像一个中篇),而且它是那样的精彩,绝不逊色于任何一本所谓的经典名著。让我疑惑的是,毛姆怎么可能把一个人描写得那么软弱,而又把爱情揭示得那么深刻?唯一的解答是,这是毛姆的亲身经历。但是这样的解答又让我为毛姆感到心酸。

我说的是菲利普和米尔德丽德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小说中被分割成了三个部分,主干是第五十五章到第八十章(374页——563页)。这一部分有近两百页的篇幅,几乎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故事。但是两个后续使故事更加地完整,人物也更加地丰满了。但事实上,后来米尔德丽德再次闯入了他的生活。第一个后续发生在第九十章,米尔德丽德再次出现(尽管在第八十章末作者写道:“从此以后,菲利普再也没有听到有关米尔德丽德的消息。她湮没在伦敦茫茫的人海之中。”),这次故事持续了三十三页(633-696)。到第一百零九章,也就是本书第772页,米尔德里德再次出现,但是这次故事已进入了尾声,故事仅持续了10页就结束了(772—781)。

这个事件在菲利普的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恋爱,而且最真深入地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别是性格中的软弱。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则在于它也许(就我所见到的)是第一个把爱情和厌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一种丰富的、互相矛盾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让主人公,也让读者为之痛苦。

联想《伤心咖啡馆之歌》,这是一篇奇特的作品,它表现了爱情的盲目性、无理性,从而显得真实,但是它的感情仍然是单一的、单纯的。《人生的枷锁》中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的感情却不然,一方面他知道米尔德丽德不爱他,甚至是在利用他,他也认识到了她内心的丑陋,从而厌恶她,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又无法狠狠心离开她,因为他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他是真心爱她的。就因为他既爱她又深深地厌恶她,这种感情表现在他身上才显得那么负责,从而让他的感情生活也异常地负责,人生从而充满了悲剧的色彩。这也许就是他“人性的枷锁”(小说的另一个译名)之所在。一旦他冲破了这种枷锁(故事结尾处他不再爱米尔德丽德,剩下的只有厌恶和同情),故事也就结束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故事真的应该单独抽出来,才不至于淹没在这部巨著浩瀚的海洋中,从而显出其独立的、应有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激烈的认真
后一篇:拉美文学丛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