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读笔记 |
2007年1月2日 星期二 晴
憋了半个月了,很烦。小说开了两个开头,写不下去,强写也肯定写不好,但是有可能慢慢写出感觉,但还是放弃了。看书、上网,现在装了宽带,包年,上网没有心理负担,反倒影响了正常的读书和写作。
中午不敢睡太死,睡时忘了开门,一直在留意妈会不会叫我,所以睡得不好,起来三点多,躺在床上看会书,《蒙田随笔》,蒙田说他对医学感到畏惧,因为“医生们不满足于只是治病,他们还要让人总是病病歪歪,这样人们就逃不出他们的掌控之中了。即便是那些一直没病没灾的人,也得让他们怀着大病将至的疑虑。”蒙田的随笔中有很多这样的怪论,然而并不是说医生中就没有他说的这样的人。蒙田很善于自我解剖,他谈到自己的无知、顽固,自己的记性之差(而他承认“人的记性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本领,人没有记性判断力就无法起作用”。)、头脑迟缓、笨拙,而且还优柔寡断,但是他总是到最后能把这些缺点说成——即便不是优点,至少也是无妨大碍的东西。蒙田简直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他滔滔不绝,把自己和盘托出,真应了他在前言里说到的那句话,他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在他死后,他的亲人能够“从中找回我的性格和情绪的某些特征,从而使他们对我的认识保存得更完备。更真切”。
听一个人的唠叨,假如他说的还有意思的话,那是无伤大雅的,如果说能给你什么大的帮助,我看大多也是徒劳,所以我并不喜欢看格言式的东西,除了无知的少年时代。我并非否认格言的作用,而是认为它往往只能使你头脑发热二十分钟。多年的阅读实践使我认识到,我们的阅读和学习,往往并非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而是为了寻找同类。所以根据你喜欢阅读的书籍,我就能判断你大概喜欢什么样的风格以及哪个作家,至于其它的,虽然有可能对你帮助更大,但是显然你不会有耐心看进去。卡尔维诺在《美国演讲录》中说,文学不是为了取消差异,而是突出差异。我认为他说的对。这跟一般的观点可能有所不同。
而且,经过多年的阅读和思考,我还赞同这样一种看法,即人生是一个加减的过程,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喜欢把所有能加的东西都加在身上,比如华丽的衣服、装饰、脂粉,你的袋子里塞满了有用无用的东西,大脑里同样如此,看到什么都感兴趣,写文章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能想想得到的华丽词藻都放进去,模仿各种各样时髦的技法,然而等你慢慢成熟,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多么可笑,于是你一件一件地把他们扯掉,先是那些可笑的装饰、厚重的脂粉,然后是那些不合时宜的服装,那些以前还觉得华丽的词藻现在让你蒙羞,于是统统不要了,把那些技法也扔到垃圾堆,但是很显然,不彻底,总有些你还留恋,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干好的,你要等待,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继续放弃一些东西,然后,等到有一天,你会发现该减的已经差不多全部减完了,现在你是“素面朝天”,你的衣服虽然质地良好但是却没有商标,你的文章再没有多余的东西,人们把它叫做“素淡清新”,吃饭时你也不会再放那么多的佐料,你终于可以品位面粉和青菜本身的滋味。名和利你也放下了,感到浑身的轻松。但是你感觉这还不够,你知道终有一天,你要赤条条的来还赤条条的去,“不带走一片云彩”,你的内心只有安祥。
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有多少人一辈子只热衷于加而忽视了减?加容易,而减有多难!有多少临死的时候还紧紧地攒着钱币和名位?
有一阵子很感慨,先是听说有人哄抢展览会的花盆,后来又听说在白鹭洲有人不顾性命地哄抢价值几元钱的牙膏,而且中间多是我们在公车上要给他们让座的老年人,我只是疑惑,为什么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没有活明白呢?
没想到无聊起来竟然发了这么一通感慨,就此打住,继续记事。晚上托夜子帮忙找《鲁迅书信集》(下卷),《鲁迅日记集》(上下卷),皆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登陆天涯网站,看闲闲书话,天涯上真有一些爱书之人,有关注一个帖子,楼主每日买书看书著书,生活窘迫,但矢志不渝。网上多反对意见,在我看来,其虽然不值得我辈效仿,但本身并无大错。因为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或者觉得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唯一的错误可能就是我们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当作了衡量生活方式对错的标尺。先贤云:不自由,毋宁死。这是针对喜爱自由的人说的,对于甘当奴隶或者爱生命甚于爱一切的人,这却不是最好的选择。
我觉得学写作的人都应当有这种基本常识:人们的行事并不总是遵循着理性,更多的时候反倒是感性的奴隶,所以什么不可能的事都有可能,什么不可理解的事都可理解。蒙田也说,看问题的时候他很清楚,然而做事的时候就迷糊了。这其中正好蕴含着人之所以为人的秘密,探寻这个秘密,正是文学作者的真正使命所在。
憋了半个月了,很烦。小说开了两个开头,写不下去,强写也肯定写不好,但是有可能慢慢写出感觉,但还是放弃了。看书、上网,现在装了宽带,包年,上网没有心理负担,反倒影响了正常的读书和写作。
中午不敢睡太死,睡时忘了开门,一直在留意妈会不会叫我,所以睡得不好,起来三点多,躺在床上看会书,《蒙田随笔》,蒙田说他对医学感到畏惧,因为“医生们不满足于只是治病,他们还要让人总是病病歪歪,这样人们就逃不出他们的掌控之中了。即便是那些一直没病没灾的人,也得让他们怀着大病将至的疑虑。”蒙田的随笔中有很多这样的怪论,然而并不是说医生中就没有他说的这样的人。蒙田很善于自我解剖,他谈到自己的无知、顽固,自己的记性之差(而他承认“人的记性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本领,人没有记性判断力就无法起作用”。)、头脑迟缓、笨拙,而且还优柔寡断,但是他总是到最后能把这些缺点说成——即便不是优点,至少也是无妨大碍的东西。蒙田简直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他滔滔不绝,把自己和盘托出,真应了他在前言里说到的那句话,他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在他死后,他的亲人能够“从中找回我的性格和情绪的某些特征,从而使他们对我的认识保存得更完备。更真切”。
听一个人的唠叨,假如他说的还有意思的话,那是无伤大雅的,如果说能给你什么大的帮助,我看大多也是徒劳,所以我并不喜欢看格言式的东西,除了无知的少年时代。我并非否认格言的作用,而是认为它往往只能使你头脑发热二十分钟。多年的阅读实践使我认识到,我们的阅读和学习,往往并非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而是为了寻找同类。所以根据你喜欢阅读的书籍,我就能判断你大概喜欢什么样的风格以及哪个作家,至于其它的,虽然有可能对你帮助更大,但是显然你不会有耐心看进去。卡尔维诺在《美国演讲录》中说,文学不是为了取消差异,而是突出差异。我认为他说的对。这跟一般的观点可能有所不同。
而且,经过多年的阅读和思考,我还赞同这样一种看法,即人生是一个加减的过程,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喜欢把所有能加的东西都加在身上,比如华丽的衣服、装饰、脂粉,你的袋子里塞满了有用无用的东西,大脑里同样如此,看到什么都感兴趣,写文章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能想想得到的华丽词藻都放进去,模仿各种各样时髦的技法,然而等你慢慢成熟,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多么可笑,于是你一件一件地把他们扯掉,先是那些可笑的装饰、厚重的脂粉,然后是那些不合时宜的服装,那些以前还觉得华丽的词藻现在让你蒙羞,于是统统不要了,把那些技法也扔到垃圾堆,但是很显然,不彻底,总有些你还留恋,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干好的,你要等待,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继续放弃一些东西,然后,等到有一天,你会发现该减的已经差不多全部减完了,现在你是“素面朝天”,你的衣服虽然质地良好但是却没有商标,你的文章再没有多余的东西,人们把它叫做“素淡清新”,吃饭时你也不会再放那么多的佐料,你终于可以品位面粉和青菜本身的滋味。名和利你也放下了,感到浑身的轻松。但是你感觉这还不够,你知道终有一天,你要赤条条的来还赤条条的去,“不带走一片云彩”,你的内心只有安祥。
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有多少人一辈子只热衷于加而忽视了减?加容易,而减有多难!有多少临死的时候还紧紧地攒着钱币和名位?
有一阵子很感慨,先是听说有人哄抢展览会的花盆,后来又听说在白鹭洲有人不顾性命地哄抢价值几元钱的牙膏,而且中间多是我们在公车上要给他们让座的老年人,我只是疑惑,为什么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没有活明白呢?
没想到无聊起来竟然发了这么一通感慨,就此打住,继续记事。晚上托夜子帮忙找《鲁迅书信集》(下卷),《鲁迅日记集》(上下卷),皆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登陆天涯网站,看闲闲书话,天涯上真有一些爱书之人,有关注一个帖子,楼主每日买书看书著书,生活窘迫,但矢志不渝。网上多反对意见,在我看来,其虽然不值得我辈效仿,但本身并无大错。因为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或者觉得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唯一的错误可能就是我们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当作了衡量生活方式对错的标尺。先贤云:不自由,毋宁死。这是针对喜爱自由的人说的,对于甘当奴隶或者爱生命甚于爱一切的人,这却不是最好的选择。
我觉得学写作的人都应当有这种基本常识:人们的行事并不总是遵循着理性,更多的时候反倒是感性的奴隶,所以什么不可能的事都有可能,什么不可理解的事都可理解。蒙田也说,看问题的时候他很清楚,然而做事的时候就迷糊了。这其中正好蕴含着人之所以为人的秘密,探寻这个秘密,正是文学作者的真正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