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忍辱之道

(2013-10-11 10:41:01)
标签:

文化

分类: 佛学经典

忍辱之道

忍辱之道(一) 

 

  1.行菩萨道者,若瞋恚偏多,当行慈心。念东方众生,慈心清净,无怨无恚,广大无量,见诸众生悉在目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制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异缘,摄之令还,持心目观一切众生,悉见了了皆在目前。

  2.慈是心法,出生于心;先从所亲,所亲转增乃及怨家,如火烧薪,盛能然湿。

  3.慈有善利,断瞋恚法,开名称门;施主良田,生梵天因;住离欲处,除却怨对及鬪诤根;诸佛称扬,智人爱敬。 

  4.出家猛力,消灭诸恶;骂辱不善,慈报能伏;结集悦乐,生精进法。

  5.若多瞋恚忿乱心,是时不应观不净,瞋人观恶增恚心,如人热病服热药;若人瞋怒行慈心,行慈不舍瞋心灭,行法如是相应故,? 如人热病服冷药。《坐禅三昧经》

  6.人之为怨以有恶缘,恶因缘尽还复成亲,怨亲无定。何以故?今世是怨,后世成亲。

  7.有瞋恚心起,如蛇、如火在于身上,即应急却。若心驰散,入于五欲,及为五盖所覆,当以精进、智慧之力强摄之还。

  8.得是四无量心已,于一切众生忍辱不瞋,是名众生忍;得众生忍已,易得法忍。法忍者,所谓诸法不生不灭毕竟空相。能信受是法忍,是名无生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得作佛。行者应当如是修习也。

  9.贪欲、瞋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着欲则生瞋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思惟略要法》

  10.应于瞋憎怨贼应视之如其亲里。所以者何?由是怨贼令我得佛,若使怨贼无恶于我,忍从何生,是则为我善知识,令我得忍辱波罗蜜。《五门禅经要用法》

  11.吾今得佛,诸天所宗,独步三界,忍力所致。《罗云忍辱经》 

 

忍辱之道(二) 

 

  1.若起瞋恚,自烧其身;其心噤毒,颜色变异;他人所弃,皆悉惊避;众人不爱,轻毁鄙贱;身坏命终,堕于地狱;以瞋恚故,无恶不作。

  2.是故智者,舍瞋如火;知瞋过故,能自利益。为欲自利,利益他人,应当行忍。 

  3.譬如大火,焚烧屋宅,有勇健者,以水灭之;智慧之人,忍灭瞋恚,亦复如是:能忍之人,第一善心,能舍瞋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

  4.是故瞋怒,犹如毒蛇,如刀、如火,以忍灭之,能令皆尽。能忍瞋恚,是名为忍。

  5.忍者如宝,应善护之。如是忍者,能破瞋恚;正法忍光,犹如炬火,能灭瞋闇,如盲者眼;贫正法者之财贿,除邪见之贫穷;犹如父母,利益其子。

  6.瞋恚没溺,忍为大船。

  7.堕恶道者,忍为救拔;忍如大水,灭地狱火。

  8.忍力能断饿鬼悭嫉饥渴之恼;若堕畜生,互相残害,忍力则能施其身命。 

  9.应乐行忍,常习不舍。若畏恶道,当勤精进,思惟忍力。

   10.忍辱相应行,悲心亦不怖;一切人所爱,身坏得生天。

  11.能忍之人有五功德。所谓五者:一、不诤不怼,此初功德;二、一切无能偷盗其物,此二功德;三、一切人爱,此三功德;四、多有悲心,此四功德;五、身坏命终,得生善道天世界中。《正法念处经》

  12.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13.菩萨生贫家,当持戒;在富家,当布施;在豪家,当忍辱;在山中,当禅定。《惟日杂难经》 

 

忍辱之道(三) 

 

  1.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十善业道经》 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2.今见有恶色人,皆从故世宿命喜瞋恚所致,面丑恶色,不如端正好色。如是分明,慎莫瞋恚!《分别善恶所起经》 

  3.悭者教布施,犯恶令奉戒,瞋恚劝忍辱,懈怠劝精进,乱者使定意,愚冥教令学,智慧度无极,随时发善权。《佛说演道俗业经》 

  4.三种不善思惟,所谓:思惟五欲、思惟瞋害、思惟欺诳。此之三种不善思惟因何而起?当知皆以无明为因而得生起,身坏命终,堕三恶趣。《略教诫经》 

  5.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6.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憙见。

  7.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8.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遣教经》 

  9.菩萨有二法,一切智为首,修行忍辱。何等二?自舍己乐;施与他乐。《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 

  10.为人丑陋,喜瞋恚人故;生无所知,不学问故。《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11.瞋恨者能灭百劫所作善业,是名瞋恨。若于一切烦恼境中无所障碍,名无瞋恨。《大庄严法门经》 

  12.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13.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十善业道经》

 

忍辱之道(四) 

 

  1.行者求道时,当忍十事:一、蚊虻侵害;二、蛇蚖毒螫;三、毒兽;四、骂詈诽谤;五、打掷加害;六者、病痛;七、饥;八、渴;九、寒;十、热。 如是恼事,行者忍之,莫令有胜,常胜此事。

  2.瞋恼心生即应除却,众生可念:「处胎已来,无时不苦,众苦备具,云何更增其恼?如人临欲刑戮,何有善人重增其苦?又复行道之人,应舍吾我、爱慢等结,虽不障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应念,何况瞋恚拔乐根本?」

  3.瞋恚心盛,不识尊卑、父母、师长,乃至不受佛教。瞋为大病,残害无道,犹如罗剎。

   4.凡夫行慈除诸瞋恚,得无量福德,生于净界,世间福德无过是者。求声闻、辟支佛者,欲界多瞋,慈力能破,及余烦恼则亦随灭,得离欲界,渐出三界。 

  5.因诸烦恼异故,受身种种不同:如多欲者受多欲形,多瞋恚者受多瞋恚形,多痴者受多痴形,烦恼薄者受薄烦恼形。《禅法要解》

  6.若无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则我之亲善。

  7.若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诸如是等种种病,种种法门治。《坐禅三昧经》

   8.瞋憎之心自失大利,破忍辱福,失慈心业,障佛道因缘,是故不应瞋憎。《思惟略要法》

  9.有一法菩萨应灭,所谓瞋法。善男子!此是一法应当永灭。《无字宝箧经》 

  10.怨心如火,汝当速灭;瞋恚在心,不见法义。修忍之人除去瞋恚。瞋恚污心,形不端正,犹如云雾,障蔽净月。《菩萨本缘经》

  11.无道堕恶道,自增地狱苦,远愚修忍意,念谛则无犯。《出曜经》

12.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出曜经》

 

 

经典关于忍辱的开示  

 

经典关于忍辱的开示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是学佛人的必修科目,佛经对其描述较多,末学归纳为四类:

 

一 忍的种类: 

 

1《优婆塞戒经》(卷七羼提波罗蜜品)

 

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

 

二 不忍之害:

 

1《三摩地王经》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

 

2《佛遗教经》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後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於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3《七处三观经第24经》(大正藏卷2) 五恶不忍辱。何等为五?一者多怨,二者多谗,三者多不可意,四者十方不名闻,恶行,五者已命尽身堕恶地狱。是为五恶不忍辱者。

 

三 忍之益处:

 

1《法句经》 

 

见怒能忍 至诚安徐 口无粗言 不害众生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2《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第七章) 

 

3《佛遗教经》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5《维摩诘经佛国品》忍辱是菩萨净土。

 

6《妙法莲花经》

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 其心无所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7《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富楼那会·具善根品〉忍辱为十力之本,诸佛神通之原,无碍智大悲皆以忍为本,四谛、念、正勤、根、力、觉、道分皆以忍为本。

 

8《大智度论》(卷三十)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忍为大铠,众兵不加。忍为良药,能除恶毒。忍为善胜 ,于生死险道安稳无患。忍为大藏,施贫苦人无极大宝。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四 忍之方法:

 

1《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若有愚下狂乱众生来骂辱者,皆忍受之。譬如醉象难可禁制,应以铁钩而调伏之。瞋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御之,令其调伏,名为安忍波罗密多。 

 

2《优波塞戒经》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谁当受骂。……世间骂者,亦有两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瞋。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恶,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恶道。若我于彼三恶道中受苦恼者,则为自作自受苦报。(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4《妙法莲花经》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安乐行品第十四) 

 

5《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舍弃,不修回向。(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6《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从无始劫,住于生死,受诸苦恼。如是思维,重自劝励,令心清净,而得欢喜,善自调摄,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复更思维,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真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十行品第二十一) 

 

7《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心不动故,具足羼提波罗密。 

 

8《大般涅盘经》菩萨修行大涅盘者作是思维,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则不能令一切众生度烦恼河。以是思维,虽有如是身心苦恼,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则不生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 

 

9《六祖坛经》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般若品第二) 

 

10《大乘起信论》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佛说持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