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持戒
标签:
文化 |
分类: 佛学经典 |
《长阿含经》:凡人犯戒,有五衰耗;凡人持戒,有五功德。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
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华严经》贤首菩萨答文殊菩萨发问,回答的“持戒偈”:
若信恭敬一切佛,则持净戒顺正教;若持净戒顺正教,诸佛贤圣所赞叹;
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经典依据:何为善男子、善女人?---受持五戒十善才算!
窥基大师《阿弥陀经通赞》云:善男子、善女人是梵语优婆塞、优婆夷之译,指持五戒之男子、女人。
《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善男子经〉云︰云何不善男子?谓杀生者,乃至邪见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谓不杀生,乃至正见,是名善男子。
结论:由上可知,至少能受持五戒十善,才是善男子、男女人的正确标准。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四分律》说持戒十种功德
1、满足志愿,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愿,无不满足。
2、如佛所学,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能坚持戒,是亦如佛所学。
3、智者不毁,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
4、不退誓愿,坚持禁戒,求证菩提,誓愿精进,得不退转。
5、安住正行,坚持禁戒,三业清净,而于正行,安住不舍。
6、弃舍生死,受持禁戒,则无杀盗等业,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
7、慕乐涅槃,坚持禁戒,绝诸妄想,故能厌生死苦,慕涅槃乐。
8、得无缠心,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皆悉解脱,无缠缚患。
9、得胜三昧,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超诸有漏。
10、不乏信财,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不匮。
戒五辛资料
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月灯三昧经》中记述了受持五戒的十种利益:
一、满足一切智。
二、如佛所学而学。
三、智者不毁。
四、不退誓愿。
五、安住于行。
六、弃舍生死。
七、慕乐涅槃。
八、得无缠心。
九、得胜三昧。
十、不乏信财。
《大宝积经》持十善业戒者,有五事利益:
一、能制恶行;
二、能作善心;
三、能遮烦恼;
四、成就净心;
五、能增长戒。若人善修不放逸,八万四千无量戒品皆悉在十善戒中。
编者注:依照《梵网经》菩萨戒,为10条重戒,48条轻戒,有别于《优婆塞菩萨戒经》优婆塞菩萨戒之6条重戒,28条轻戒。
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起大悲大智受菩萨戒即超二乘,如昔有一沙弥侍一罗汉而行,发菩提心求受菩萨戒,此阿罗汉返身恭敬,为担衣钵,让路而行,可见小圣不及大凡也。
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阎浮提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菩萨戒者,以彼运心广大敌。
四者,功德殊胜,受小乘戒,譬如之萤火光,但能自照,受菩萨戒譬如日光一切普照故。
五者,灭罪殊胜,受戒破犯犹圣外道,以戒的威力设堕恶道受罪轻微故。
六者,受胎殊胜,受菩萨戒者,若在胞胎常为天龙善神共守携故。
七者,神通殊胜,受菩萨戒者,能搅长江为酥*变大地作黄金,一念中超越千生,一日内广度群品故。
八者,果报殊胜,受菩萨戒者,当生莲花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故,诸佛子等,如今既受菩萨戒已,既获如是殊胜功德,各个善守护持,于行住坐卧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常持浮囊欲度大海,如如草系比丘,长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以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心起一念二乘者非菩萨,即是故应当珍敬,慎勿懈退。
鬼白佛言。自受鬼身以来。恒食生人不食死人肉血。设当修奉五戒者。云何得全其命。
佛告鬼曰。去此直北有无量众生。彼国常宜国主大臣父母宗族。有死亡者以刀画面。或画胸唇血出如涌泉汝可食之。又不毁戒得全性命。即受五戒为优婆塞。尽其寿命不得杀生。亦不念杀亦不教人杀。(注:貌似这也算三净肉吧?)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云:“勿自持持戒,轻毁犯戒者。恃戒陵于人,是名真破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