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说持戒

(2013-10-11 10:39:22)
标签:

文化

分类: 佛学经典

佛说持戒

《长阿含经》:凡人犯戒,有五衰耗;凡人持戒,有五功德。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 

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时。夜已半。告诸信士。宜各还归。诸清信士即承佛教。遶佛三匝。礼足而归。——《长阿含经卷第二》 

 

《华严经》贤首菩萨答文殊菩萨发问,回答的“持戒偈”: 

若信恭敬一切佛,则持净戒顺正教;若持净戒顺正教,诸佛贤圣所赞叹;

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经典依据:何为善男子、善女人?---受持五戒十善才算!

窥基大师《阿弥陀经通赞》云:善男子、善女人是梵语优婆塞、优婆夷之译,指持五戒之男子、女人。

《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善男子经〉云︰云何不善男子?谓杀生者,乃至邪见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谓不杀生,乃至正见,是名善男子。

 

结论:由上可知,至少能受持五戒十善,才是善男子、男女人的正确标准。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四分律》说持戒十种功德

 

1、满足志愿,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愿,无不满足。 

2、如佛所学,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能坚持戒,是亦如佛所学。 

3、智者不毁,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 

4、不退誓愿,坚持禁戒,求证菩提,誓愿精进,得不退转。 

5、安住正行,坚持禁戒,三业清净,而于正行,安住不舍。 

6、弃舍生死,受持禁戒,则无杀盗等业,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 

7、慕乐涅槃,坚持禁戒,绝诸妄想,故能厌生死苦,慕涅槃乐。 

8、得无缠心,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皆悉解脱,无缠缚患。 

9、得胜三昧,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超诸有漏。 

10、不乏信财,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不匮。 

 

戒五辛资料 

 

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楞严经》 

    荤,正指葱韭薤蒜之物,故从草。梵网经明五辛大蒜葱、(即韭)慈葱、(即葱)兰葱、(即小蒜,薤即是此。)荤物,此方只有四种。西域加兴渠,故名五辛。亦名五荤。有外道以芫荽为荤者,又有以红萝葡为荤者,皆属妄作。此五荤,本是菜类,以其臭秽,故不许食。食之诵经念佛,皆无大利益。

                                      -------印光大师复康寄遥居士书二

     五荤,我国只有四,即葱韭薤蒜。薤,即小蒜。西域有兴渠,吾国无此一种。有以芫荽为五荤之一者,乃外道所立耳。

                                            -------印光大师答善熏师问

 

 

 

    《大集贤护经》云:出家之人,当先护持清净戒行,戒行清净,则能获得现前三昧,成就无上菩提。

 

    《优婆塞戒经》五戒能令众除怖畏,若离五戒,不能成大小乘圣果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楞严经》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说大乘戒经》若人持戒当得见佛;若犯律仪,远离涅槃不到彼岸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言。有破坏戒行寿命者。有断灭善根者。出家难值发精进心坚固守护。若诸苾刍等。于佛法中求解脱者。远离一切诸恶苦恼。如佛所说宁舍身命而趣无常。不得纵心犯其戒律。若人舍命只坏一生。若复破戒令百万生沉沦恶道。若人持戒当得见佛。戒为最上庄严。戒为最上妙香。戒为欢喜胜因。戒体清净如清冷水能除热恼。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持戒得名闻。持戒获安乐。如是命终时。复得生天上。佛言。苾刍。若犯律仪。譬如盲人不见众色。亦如无足不能行道。远离涅槃不到彼岸。若持戒人成就一切法宝。譬如贤瓶圆满坚固。能盛一切珍宝。如是破损珍宝散失。若破律仪。则舍一切善法。先曾犯戒。而后心欲求涅盘。如去眼耳对镜照面。何所堪能。佛言。苾刍。女人无信不可亲近。王恩虽胜不可恃怙。水沫无实不可撮摩。富贵无常不可久住。色相如花须臾变异。寿如熟果不可久停。如急流渡船。如朽屋暂住。宁食毒药不得饮酒。宁入大火不得嗜欲。佛说是经已。时彼苾刍及诸菩萨。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随机羯磨》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 

《月灯三昧经》中记述了受持五戒的十种利益: 

一、满足一切智。 

二、如佛所学而学。 

三、智者不毁。 

四、不退誓愿。 

五、安住于行。 

六、弃舍生死。 

七、慕乐涅槃。 

八、得无缠心。 

九、得胜三昧。 

十、不乏信财。 

 

《大宝积经》持十善业戒者,有五事利益: 

一、能制恶行; 

二、能作善心; 

三、能遮烦恼; 

四、成就净心; 

五、能增长戒。若人善修不放逸,八万四千无量戒品皆悉在十善戒中。

 

    《佛遗教经》不得算命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佛说四天王经》受五戒有25位护戒神护持 

    《佛说四天王经》云:四天神王,每月以六斋日观察人善恶,以启帝释,若持戒人帝释即喜,敕诸善神拥护是人,随戒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护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护之,是人生得安隐,死生天上。前来总说持戒功德竟。 

 

    《受十善戒经》不杀亦不盗,不淫不妄语,远酒避花香,高床过中食,圣人皆远离,如是等八戒,汝等应受持。持此受斋功德,不堕三途,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轮,得无上菩提。 

 

    《大智度论》有云:人天为求世间福乐,故以十善布施为其道;声闻及缘觉等二乘为求涅槃,故以四念处,乃至八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为其道;菩萨为求佛果,故以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六波罗蜜为其道。其中,十善为世间道,故称有漏道;三乘法为出世间法,故总称无漏圣道。 

 

    《梵网经》能持梵网菩萨戒者,未成佛道间,得五种利益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编者注:依照《梵网经》菩萨戒,为10条重戒,48条轻戒,有别于《优婆塞菩萨戒经》优婆塞菩萨戒之6条重戒,28条轻戒。 

    《梵网经》中称赞受持菩萨戒者,即于一念之中,具足八种殊胜功德。 

    一者,去道场殊胜,譬如大鹏一飞过十万里,菩萨戒心亦复如是,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 

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起大悲大智受菩萨戒即超二乘,如昔有一沙弥侍一罗汉而行,发菩提心求受菩萨戒,此阿罗汉返身恭敬,为担衣钵,让路而行,可见小圣不及大凡也。

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阎浮提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菩萨戒者,以彼运心广大敌。

四者,功德殊胜,受小乘戒,譬如之萤火光,但能自照,受菩萨戒譬如日光一切普照故。

五者,灭罪殊胜,受戒破犯犹圣外道,以戒的威力设堕恶道受罪轻微故。

六者,受胎殊胜,受菩萨戒者,若在胞胎常为天龙善神共守携故。

七者,神通殊胜,受菩萨戒者,能搅长江为酥*变大地作黄金,一念中超越千生,一日内广度群品故。

八者,果报殊胜,受菩萨戒者,当生莲花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故,诸佛子等,如今既受菩萨戒已,既获如是殊胜功德,各个善守护持,于行住坐卧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常持浮囊欲度大海,如如草系比丘,长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以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心起一念二乘者非菩萨,即是故应当珍敬,慎勿懈退。 

 

    《出曜经》:食血肉鬼如何持五戒之不杀生戒? 

鬼白佛言。自受鬼身以来。恒食生人不食死人肉血。设当修奉五戒者。云何得全其命。

佛告鬼曰。去此直北有无量众生。彼国常宜国主大臣父母宗族。有死亡者以刀画面。或画胸唇血出如涌泉汝可食之。又不毁戒得全性命。即受五戒为优婆塞。尽其寿命不得杀生。亦不念杀亦不教人杀。(注:貌似这也算三净肉吧?)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云:“勿自持持戒,轻毁犯戒者。恃戒陵于人,是名真破戒。” 

 

    《维摩诘经·佛国品》云:“自守戒行,不讥彼阙(缺)。 

 

    《毗罗三昧经》记载:“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而食?”佛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为鬼神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佛说布施
后一篇:忍辱之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