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说布施

(2013-10-11 10:36:59)
标签:

文化

分类: 佛学经典
佛说布施

《佛说布施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有三十七种。

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妒人所崇敬。

二依时施。得三业清净四时安隐。

三常行施。得身心适悦无散乱失。

四亲手施。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

五为他施。复得他人行大舍施。

六依教施。心离取相得无为福。

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严众所爱乐。

八以上妙香具施。恒得旃檀之香受用供养。

九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肢体。

十如法尊重施。得安隐快乐众人喜见。

十一以广大心施。得无量广大之福。

十二以美食施。得离饥馑仓库盈溢。

十三以浆饮施。得所往之处无诸饥渴。

十四以衣服施。得上妙衣庄严身相。

十五以住处施。得田宅宽广楼阁庄严。

十六以卧具施。得生贵族资具光洁

十七以象马车辇施。得四神足无拥妙用

十八以汤药施。得安隐快乐无诸疾病。

十九以经法施。得宿命等通。

二十以花果施。得七觉支花。

二十一以花鬘施。得脱贪嗔痴垢。

二十二以香施。得离烦恼臭秽。

二十三以伞盖施。得法自在。

二十四以铃铎施。得言音美妙。

二十五以音乐施。得梵音深妙。

二十六以然灯施。得天眼清净。

二十七以缯彩疋帛施。得解脱衣服。

二十八以香水洒如来塔庙。

二十九以香水浴如来身。

三十以香油涂饰佛像。共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三十一以香水施浴众僧。得富贵家生少病安乐。

三十二以慈心施。得颜貌和悦无诸嗔恨。

三十三以悲心施。得离杀害。

三十四以喜心施。得无所畏远离忧恼。

三十五以舍心施。得离挂碍证寂灭乐。

三十六以种种施。得种种福。

三十七以无住无相心施。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告诸苾刍。如是三十七种。智者所行微妙施行。汝今受持

尔时舍卫国王白佛言。世尊。我等云何而行布施。佛言。大王。若求胜妙福报而行施时。慈心不杀离诸嫉妒。正见相应远于不善。坚持禁戒亲近善友。闭恶趣门开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

复次行施。随自心愿获其报应。或以妙色名香珍味软触。亲手布施。得众人尊重眷属圆满富贵安乐之报/或以饮食布施。而得大力。或以酥油之灯布施。而得天眼。或以音乐布施。而得天耳。或以汤药布施。而得长寿。或以住处布施。而得楼阁田园。或以法说布施。而得甘露。

佛言。大王。若以十善行施。复得十种报应。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而得命不中夭。财无散失。眷属清洁。所言诚谛。离诸嫉妒。人所喜见。亲友和睦。不堕贫贱。颜貌端正。智慧相应。获报如是。

佛言。大王。若以上妙饮食供养三宝。得五种利益。身相端严。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隐。成就辩才。如是南赡部洲一切众生。父母妻子男女眷属。如上布施随愿所求无不圆满。说此法已。皆大欢喜。作礼而退。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

——有智慧的人行五种布施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则得多财饶宝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真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至心施者得如是果。 

 

    1、至心施。发自于自己内心的真心布施、尽力布施,不是为了图恩报,而是真正为了帮助人。这种布施将来得到的果报就是“多财饶宝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真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 

 

    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报。 

 

    2、自手施。亲力亲为,自己亲自行布施。不是让别人替自己完成,不是交代下属职员代为办理。将来除了会得到上面所说的果报以外,还能保证得到的这些财富自己可以使用享用。 

 

    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加如是报。 

 

    3、信心施。相信因果法则真实不虚,于佛法具足信心,深明布施乃真菩萨慈悲心。这样行布施除了上面所说的果报,还会得到父母亲友朋友一切认识你的人们对你的尊敬、赞叹。 

 

    时节施者得何等果。时节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所须之物随时而得。时节施者兼如是果。 

 

    4、时节施。不分时间,随时随处遇到有需要自己有能力则立刻施以与之。以他事高于己事。以助人为第一要事。将会得到的果报除了上面所说的还可以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即可得到所需要的东西财物帮助。真正心想事成,一切如意。 

 

    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 

 

    5、如法财施。何谓如法财,即是如法所求得的财物。你说今天挪用公家一点钱用于救人、济贫,那就是不如法,即使你想着今后还回去还是不如法,已犯偷盗。你开酒铺、开赌馆就是不如法。不违背五戒十善得来的财物,正当经营得来的财物就是如法财。如法得财用于布施,可以得到上面所说的善果报。而且因为果报得来的财物丢不了、抢不走,天灾人祸也动它不得。因为是如法财布施的,因此布施的财物就是真财真物。所得的果报也真是善妙殊特、如假包换。即所谓“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 

 

    有人说言。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辩。无受者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五报。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实无受学。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果报。善男子。如人种谷终不生苽。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故我说田得果报物得果报主得果报。 

 

有人说,布施佛像塔庙,因为没有得到利益的人,所以没有善果报。这是错的。为什么会有善果?因为具足信心的缘故。信心施。因为具足对佛法三宝的正信,因此有此五种善报。这里所说的“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福田的问题另外说。

 

 

佛说布施——没钱的人该如何行布施?

 

    “善男子。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懅。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

 

    善男子,如果有人有钱财,见到有人来求他帮忙,反说没有。要知道,这个人下一生贫穷少德已不必说。这样的人叫做“放逸”

 

    “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也。誰有一日食三揣麨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綖施人繫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

 

    善男子,没有钱的人自然而然就说自己没钱无法助人,其实不然。为什么呢?水啊草木啊这些东西谁能没有呢?并不是说富豪显贵国君就必定可以布施,也不是说贫穷的人就无法布施。为什么呢?贫穷的人总有饭食吧,吃完以后剩汁残饭,洗碗锅水,施与需要的人也有福德。即使用一点食屑饭粒施给蚂蚁也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果报,你再穷再贫总有这些东西吧?一个人需要保命并不需要大量的食物,所以都应该尽所能得分一些给乞讨者,给需要的人。善男子,再贫穷的人谁能没有衣服穿呢?既然有衣服,在别人需要一布条敷着瘡口的时候不就可以施与吗?这样的片财微物并不能做什么大用,施之于人,另他离恼何乐不为呢?善男子,普观天下再穷的人谁能没有身力呢?如果可以以身力帮助他人,就应该前往帮助,所谓的有钱得出钱没钱的出力嘛。这些个助人应该心生欢喜,无有厌倦。这样一来,你也是施主啊,你也可以得到福德善报啊!

 

 

 

佛说布施——想发财安乐?除布施外没有第二个方法!!

 

優婆塞戒經雜品第十九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後世者。莫先於施。復當深觀貧窮之苦豪貴快樂。是故繫心常樂行施。”

 

有智慧的人常常想:如果希望这些财物宝贝永远跟随于我,甚至直到后世,除了布施,别无他法。再回头仔细想想,好好品味品味富足的快乐和贫穷的苦楚,更加明白这个道理。要想过好日子,就要乐于布施,把布施作为人生格言,谨记于心,随时奉行。

 

佛在<</FONT>優婆塞戒經>中用大篇幅开示布施,并且下了如下断语:“除布施已。無有能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是故我於契經中說”

除了布施以外,没有第二个方法可以得到人天快乐甚至无上的快乐!佛是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不正是我们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金口玉言吗!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飢渴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

有智慧的人又看到有修行人因为持戒多聞(佛处处不忘提醒多闻呢)证得了阿羅漢。虽然得到了阿罗汉果位,却无法避免饥渴之苦,没好住的没好穿的三餐不饱病难得药。这些困苦都是前世不布施而造成的。

 

“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

而破戒之人如果乐于布施,虽然堕落恶道,饿鬼畜生,却可以得饮食饱满无忧。

 

“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脫。”

善男子,除了布施以外,再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让你得到自在,得到解脱!

 

“若持戒人雖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瓔珞。”

如果因为持戒而生为天人。由于前世没有布施的缘故就无法得到天人道种种享受,例如上妙饮食、珍贵宝贝。

 

“若人欲求世間之樂及無上樂。應當樂施。智者當觀生死無邊受樂亦爾。是故應為斷生死施不求受樂。復作是觀。雖復富有四天下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布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

如果有人想求世间的各种乐受以及无上快乐,就应该乐于布施。有智慧的人应该观察到生死轮回没有边尽,贪乐也是没有边尽,永不会知足,给多少都不够。所以布施应该为了断生死而布施不为贪图享乐而布施。又应该这样想:即使拥有了四方天下受如此大快乐还是不会知足,所以我应该为了无上的快乐、法乐而行布施。不只是为了人天福报。为什么呢?因为无常的缘故快乐可能稍纵即逝,不保永远。因为有边的缘故,人天享乐终有尽头。

 

 

佛说布施——如何才能具备不求福报而布施的心态

 

布施时无所求,但以怜悯念,但以慈悲念,但以欢喜念,这才是真正行大功德。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却不容易保有这样的心态。因为世人难免贪果报。释迦牟尼佛教我们一个窍门: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雜品之餘

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关键就是这几个字:定知此因必得果。请细细品味这七字真言。

 

 

佛说布施——布施的心态把握:如何布施可得上果? 

 

《优婆塞戒经卷第五》杂品之余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者破戒。二者疑网。三者邪见。四者悭悋。” 

 

行菩萨行而布施,从自己心行来说应该远离四种过恶。

第一种过恶是破戒。所谓戒就是受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中,佛说“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可见持五戒而行布施是如何重要。现代人生活众多诸诱惑,大家应该尽量自净其意。

第二种过恶是疑网。怀疑因果,不具正信,怀疑佛说,怀疑饿鬼地狱长劫受苦等等。疑也是一大毛病,以世俗见歪曲佛意,于佛法未知一二却妄加评断。怀疑就是因为愚痴,应以多闻而生智慧,得智慧而生信解。

第三种过恶就是邪见。现代人贪着世俗享乐,世界太精彩,生活太美妙,不知火宅,不明无常,智慧乏短。说鸡鸭鱼肉生来就是给我们吃的,说烧烫虾蟹海鲜非过非恶。说饭后一只烟赛过活神仙。说无善恶报,无前生后世。说无*不商无商不*等等。

第四种过恶就是悭悋。凡事算计,不肯吃亏,斤斤计较。有钱有力不欲予人,守财如命吝啬扣门。行布施应该远离这四种过恶。

 

“复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

 

还应该抛弃五种不正确的心态。

第一不应该挑剔对方是否有德、是否君子或是小人,救苦第一。

第二布施的时候不要说你这样很好,那样不行等等。帮人就是帮人。

第三布施不要选择对方是哪里人、哪村人、什么人,同村的就给、本家的就给,外宗外姓就不给,中国的就给外国的就不给等等都是不对的。

第四布施的时候不能轻慢来求的人,例如想“又是哪里哪里人,都是没钱的”“这乞丐真是恶心”“这么笨难怪没有饭吃”等等,不要生我慢心,不要感觉对方低我一等。

第五布施的时候不许恶口伤人。例如“你也有来求的时候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拿了钱快滚出去”等等不善言语都要避免。

 

“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还有三种情况,即使布施也不会得到殊胜果报的。

第一种一开始发心大后来少了,例如一听说这个人受伤受灾想给500块,再后来想想300就可以了不用那么多吧。

第二种专门挑差的东西,自己不要的东西给别人。比如有人讨饭,有一碗前天煮的馊了准备倒了,一想刚好可以给他不会浪费。比如有人讨水,明明有一箱矿泉水不肯给他,去装了一瓶自来水等等。

第三种布施以后心里面又后悔了,例如给了乞丐2块钱,回头又想给那么多干什么,给1块钱他都要感激不尽了。例如帮人家搬家,晚上回来累坏了,就想:应该找一个借口先溜走的,真是倒霉。这三种布施的心态,都不会得到胜妙的果报。

 

“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

 

又有八种情况,布施以后也不会成就上妙的果报。

第一种布施以后又想到这个人人品不好,又听说这样的人是骗子,心想早知道不给了。

第二种给他钱物的时候不甘不愿,或者同样布施病者,看这个人不爽就少给一点等。

第三种布施以后要对方为自己做事作为偿还。

第四种布施以后沾沾自喜,“我真是伟大啊”“我真是慈悲啊”等等,觉得自己真是了不起的人。

第五种先说没有后再给他。一开始说自己没有,然后心软了又给他,或者他再求了又给他,或者老婆说他这么可怜就给他点等等。

第六种布施完以后,不甘不愿,又用言语轻*对方、恶口骂对方。

第七种布施给对方以后,言语上要求对方以后加倍奉还。或者思想上希望对方记住我的恩德,以后大大得报答我。

第八种布施以后又生出怀疑,对方是不是假乞丐啊?是不是骗子啊?这个新闻是不是真的啊?等等

 

“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净施。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为破烦恼故行布施。是名净施。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若观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缘果报皆十二入。能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

 

怎样的布施是如法的净施?

你给别人的东西是好东西,“具足色香味触”,不是敷衍对方,是净施。观察财物都是身外之物,是不能长保永久而将其布施,是净施。为了破除解脱对方的烦恼而行布施,是净施。为了清静自心,培养慈悲而布施是净施。布施时仔细观察是谁在布施?是谁受布施?布施了什么?为什么布施?这个布施的因会得到什么果?就知道这样的布施都不出于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之外。施主和受布施人的因缘果报都不出十二入所受,能够这样观察而去布施,就是净施。

 

“若行施时于福田所生欢喜心。如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于妻子眷属仆使生怜愍心。施于贫穷为坏苦恼。施时不求世间果报。破憍慢施柔濡心施离诸有施。为求无上解脱故施。深观生死多过罪施。不观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报逐是人如犊随母。”

 

布施的时候对于所布施的福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者、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心生欢喜。心想我也要效仿这些福田所作功德,孜孜不倦,毕身追求,行而不息。布施给妻子、自家眷属、下人时心生怜悯。布施给贫穷的人为了断其烦恼。布施以后不贪求世间的福报善报。布施的时候断除自己的骄慢、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心态;布施的时候常怀柔顺、关怀的善心;布施的时候远离有我、有他、有世界等的执着分别。常常观察生死无常、常常关照自己所行罪业心怀惭愧而去布施。布施的时候不去分别布施的是不是福田、功德有多大,不等待有做功德的大好机会才施,随时施与。如果能够按照上面所说方法、心态而行布施,所得到的上妙果报就好像小牛犊随时跟随母牛那样与你如影随形。

 

 

佛说布施——如果他是假乞丐、骗钱?? 

 

优婆塞戒经卷第五杂品之余 

 

“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锺之。不及施主。

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

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乐。能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说言得恶果报。

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财饶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施主受报得如是事。云何说言得恶果报。

施主若已净物施已。以是因缘多饶财宝生上种姓。眷属无量身无病苦心无忧怖。所有财物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设失财物不生愁恼。无量世中身心安乐。云何说言受恶果报。

若未施时生于信心施时欢喜。施已安乐。求时守时用时不苦。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施主乃得如是善报。云何说言得恶果也。”

 

多闻佛经,去除邪见!!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惑:我们看一个人需要钱财也好,物品也好,我们布施给了他,但是他却做了恶事,我们是否也有罪过呢?

有人说接受布施的人作恶,施主会获罪。这个道理不对。为什么?施主在施物的时候是为了帮他脱离痛苦。不是作罪。所以,施主应该得到善果。接受的人作恶自己承受恶果。不会累及施主。

接着世尊又详细说明了一些布施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 

所施之物要洁净妙好让人欢喜,不能后悔,布施的过程应当欢喜,不能心有不甘,亲自恭敬施与等等。这样所得善报殊胜,怎么能说会得到恶果呢? 看到这段经文,希望大家在布施时不要犹豫,不会因为接受布施的人做了错事而牵连到你。除非你的“布施”是枪炮毒药,或者是居心不良、目的不纯。

 

“施主施時為破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鍾之。不及施主。”

 

这段经文值得推广,因为这个道理也回答了不少放生人的疑问:“我放生的动物之后造了恶业(常见的如在江河中放生了大鱼、甲鱼之类,它们会吃别的小鱼小虾),我放生是不是反而作了恶?”佛给我们的答案是很明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佛说持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