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心经》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佛学经典 |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舍利子
有人解释说舍利子是佛弟子的名字,他是智慧第一。
吕祖说,舍利子,指的是人心即道心,我心即舍利。那么,舍利是什么意思呢?舍,就是舍得、舍去。利,就是利益、名利。舍利即道心。
2、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就是声色。他是个现象。
空,就是空无。他是个本体、自性。空又不等于什么都没有。正所谓“真空妙有”。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假名)。吕祖说“无形无相”。
现象是由本体变动而来的,是因缘集结的结果,所以说“空不异色”。色、空不是两个,是一体。吕祖说:“色能生空,空能生色。”
不异,就是没有分别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知道色、空是一体的,也就是声色和自性是一体的。就可以不受欲望而心生贪著,无尘老可恋,也就是出离凡夫的境界,乃菩萨行。吕祖云:身体是假的,但是“真”也在其中。(“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清静经》),两者没有分别。空藏于内,色行于外。
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话是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五蕴,和上面讲的色与空一样,受、想、行、识,也都是一个道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1、是诸法空相
诸法,指的是四大类:一类,五蕴(色、受、想、行、识);二类,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三类,十二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四类,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上诸法,都和上面讲到的一样,是空的。现象从来没有离开过本体。
吕祖云:所谓相,都是由心而发的。既然能舍去名利,这就是道心的作用,假若看破名利,这心意就无有所思,无思就无虑,大半思虑,皆从心意所发,心意不动,这诸法思虑,又从何处生呢?心生法就生,心灭法就灭。既无心意,这诸心无处所生,这不是舍利之心吗。
2、不生不灭
生,就是生长。灭,就是消失。生长和消失,都是现象的生长与消失,本体、本性没有变化,依然存在。“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所以说,不生不灭。
3、不垢不净
垢,就是污染,就是人世间的生死轮回;净,就是没有污染,就是超越三界。虽然我们被恶缘遮盖,但是本体、本性依然是清净的。六祖慧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不增不减
增,就是菩提、智慧;减,就是烦恼、忧苦。所谓的有增有减,是从现象上说的,无增无减的是我们的本体、自性。
举两个例子。比如,我们看电影,银幕就是我们的本体、自性,放映的电影就是现象。在比如,水中之月,水就是我们本体、自性,月就是现象。所以,不管是银幕还是水,都没有变化,而变化的是现象。
5、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就是这样的。故,所以。空中无色,真空、真性不变、不动。
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意识界。都是指的前面说的诸法,都是一个道理。
6、总结
吕祖云,真我本性,人人皆有,人人皆定。所谓圣人不增,凡人不减,皆由天赋。然而,受气天气稟所拘,象天的物慾所蔽,然而,物慾有浅有厚,这灵光,从此就分出明暗高低来了,如此就有了圣人凡人的分别。我作善,则物渐消,作恶,则慾渐长,可见欲為鬼為神,為圣為贤,是全在自己的功夫,非是力量不足,是人不自為呢。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明,是因。因无明而引起的一切作业是行。有过去之因缘才有今生之果报。无明是迷惑,有错误思想见解,才有错误的行为。
吕祖说,无,就是没有;明,就是光明;尽,就是尽头。没有了无明之因,本性与天地同齐,无时无刻不是光明的。犹如日月,哪有尽头。
2、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凡夫的老死,亦无辟支佛的老死尽。以般若观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间法无明,超越出世间法——无明尽。
吕祖解,老,就是年岁大;死,即是形坏;尽,就是尽头。说明本性没有老少,没有如现象(身体是现象)般死去。
3、无苦集灭道,
四谛(谛是确有其事),就是“苦集灭道”。此四字亦说两重因果,苦,是现在果报(世间快乐事很多,为何说是苦呢?世间乐事可以变成苦,谓之坏苦,而苦事不会变成乐,可见乐不是真的。要紧的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来作人,轮转六道。佛观察的透彻,人生为酬业而来,造善业得福报,造恶业受苦果,这是事实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认为上帝佛菩萨不公平。存这种思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造恶业,一定要对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运,但这不是彻底解决之道。这样作今生来世可能得大福报,但不能保证生生不造罪业,如福报享尽,恶报又现前,必堕三涂,要根本解决,必须超越轮回。修道证果,果是灭,灭烦恼,灭妄想,灭执著,灭六道轮回。在四谛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离生死轮回之道。);集,是过去的业因;灭,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
吕祖解,苦,就是劳碌;集,就是聚集;灭,就是消灭;
4、无智亦无得。
智,是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无智,是能观之智不可得;无得,是所证之理亦不可得。
吕祖解,智,就是智慧;得,就是有所心得。
(以上非本人著述,均引自吕祖、净空法师、弘一法师、星云法师、南怀瑾先生的著述,总结编辑而来。特此声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