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心经》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佛学经典 |
研读《心经》0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般若
智慧的意思。经曰:“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这说明,这个名词是没有办法确切解释的,为了众生不同的理解和层次,有不同的名字。那么,什么是智慧呢?智,就是能够有照见的功能,佛家称之为俗谛;慧,就是拣别、鉴别的意思,是作用力,佛家称之为真谛;如何才是智慧呢?经云:“照见一切法不可得,通达一切法实无障碍。”就是智慧。
吕祖云,般,觉心妙有其所妙;若,明其大小之理,无所不明。
2、波罗蜜多
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到达的意思。综合理解为到达彼岸。此岸是什么?是轮回生死。彼岸是什么?是究竟圆满,离苦得乐,就是佛家讲的涅槃。
吕祖云,波,一气周流,运行人身;罗,一气周流,其浮沉升降,费隐莫测;蜜,周而复始,川流不息;多,达到至善的地方。综合起来说就是,一气周流,运行人身,浮沉升降,周而复始,能够达到至善的地方。
3、心
心,就是心要、纲领。
吕祖云,心,大则,天地万类万象的大枢纽。小则,万相万法的小机关。看来,这个心就是发动的契机,发动什么呢?天主性,性主心,心主意,意主身。主,是管辖、通达的意思。这就是道心的发动。
4、经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是契机、契理的意思。经,又通“径”,是人人必行之路的意思。吕祖把它称之为“入德之门户”。(有其心,就有其意,这意发出的思想,就是道德的门户。)圣人经典无数,无非是说:“尽其心,收其意,归其性。”
5、总结
用智慧可以到达彼岸,让我们从轮回生死中,离苦得乐,究竟涅槃。而这条修行之路的枢纽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心,心就是要点,是枢纽,是纲领。是这条路上的总开关。一切无明,所生无数苦厄,皆因此心。一切明了,一切觉悟,一切智慧,也皆因此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1、观自在菩萨
观,是关照,明了的意思;观什么呢?观天之性能了解性,了解性,能了解心,这就是明心见性。
自,就是如如自得;在,无所不在,处处皆在。自在就是智慧,
观自在,就是关照明了自己本性的智慧。经云:“众生背弃菩提心而著于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这个字可以理解为自达其心。
所以,合乎天,就是明性;可以明性,就可以达于心,心能明了,就能达于意,意能明了,就能照亮全身。(这就是为什么看他行事的偏正,就知道他的内心的心意了。)这个规律可以称之为,明了根本,也就是明了了最终,身心没有不明亮透彻的。(这里是否可以引用《清静经》上说:“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这种光明,上可至天,下照万物,无忧无虑,这就是所谓的“自在”。由此看来,心一发,就能警其意,意一发,就能动全身。(反之,由身归于意,由意归于心,这就是小人、俗人。)
这些就是孔子在《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那一章,明明德,就是明白了光明通达的德性的意思,也就是“观自在”的意思所在,看来圣人都是相合的。达到明明德的功用,心便有所觉悟,心有觉(觉悟、察觉),必定在彼处有因果的“因”,因为有“因”,所以我能够察觉、觉悟到。如果彼处没有这个“因”,而我也不会有这个“觉”了。吕祖称之为“觉其觉,因其因。”假如把我的心、我的德推到外面,不拘泥于明白德性里面,这就成了“亲民”的功夫,亲民,就是度化众生。这就从自我的明了,过度到帮助众生明了。使众生也可以觉悟。
这两个功夫,一个是自我觉悟,一个让众生都能明了而觉悟,如果两者都能做到了,这就是孔子说的“止于至善”。吕祖说,这就是归根认目的两条大路径。
菩萨,就是究竟圆满,也是上面提到的“觉其觉,因其因。”
这句话综合起来讲,就是觉悟智慧的人,能够自化化他,自度度他。最终能够究竟圆满。
2、行深
行,就是修行,就是历事练心,一切顺境、逆境都可以保持平等、正觉、清净。
深,就是深入。行深,就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
行深,讲的就是我们通过修行来历事练心,修行要深入,心要深入。
3、般若波罗蜜多
本句在讲解题目时谈到了,此处不再赘述。
4、时
时,时间的意思。值得是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为时时、时常讲。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5、照见
照,普照的意思。是用智慧关照,向内心深处关照,去照顾好我们这颗心。因为他是修行的枢纽。见,就是发现、见到的意思。
6、五蕴
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这里分两部分理解,色指的是物质,其他的指的是心识。其中,“受”指的是第五识——身识(身体的感觉,也就是我们的感受);“想”指的是第六识——意识(我们的思想和内心);“行”指的是第七识——末那识;“识”指的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吕祖说:蕴藏身体,伤损灵性,指的就是五蕴。如果我们能够透彻的明了五蕴皆空的这个道理,无形中就把他们消灭了。“为善则恶消,作恶则善没,使之清纯,既为清纯,哪来苦厄?”这里说的五蕴,是说的众生,也是说的我们自己。
7、皆空
皆空就是无物所触。经云:“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因为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事物,都是暂时的,如同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因为事物是由条件构成的,
8、度一切苦厄
度,就是解脱、度化、度过;一切,就是各种、全部;苦,指的是生死苦果;厄,指的是烦恼苦因,厄缚众生。这里说的是度化众生的意思。
9、总结
明心,就可认识自己。凡夫不能认识自己,所以无明,无明就生烦恼,有烦恼就造恶业,有恶业就受无尽无边的苦。
所以,通过修行,我们可以认识自己,明了的认识自己了,就度化了自己。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又可以认识众生,认识了众生,就可以度化众生。认识了自己,度化了众生,就是“度己化人”,就是佛菩萨。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以上非本人著述,均引自吕祖、净空法师、弘一法师、星云法师、南怀瑾先生的著述,总结编辑而来。特此声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