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朱令案拍成电影或能取得突破

(2013-05-01 16:42:41)
标签:

800天环游地球

孤独川陵mkx

悬疑片

杂谈

分类: 独行杂文
在复旦投毒案之前1个月,我便开始写有关朱令案的文章,共四篇文章,按时间排序分别是:《清华铊中毒案可拍电影》、《朱令案远比复旦案复杂》、《朱令案无法重启的原因》和《为何贝志诚的话不可全信》。今年4月份复旦投毒案后,清华朱令铊中毒案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网友们纷纷呼吁重启调查。然而站在一个比较现实的角度看,重启调查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具体原因在我的第三篇文章中可以找到。在这种情况下,朱令的家人退而求其次,申请公布十几年前的案卷,让公众了解朱令案的案情,但是也没有结果。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任何解决朱令案的正常渠道都被人堵死了。许多网友评论了我前几篇博文,但但评论中理智的很少,更不要说令案件取得突破的方法了。给我的感觉大多数人都是在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或者把朱令案当作一次难得的看热闹的机会。还有一类很常见的评论——“人在做天在看”,这是弱者的思维方式,很难相信在21世纪还有人相信这个,即便是老天真的在看,我们也不能把一切丢给老天去裁决,自己却什么都不做。我认为拍电影也许能让本案起死回生,非常时期非常手段,也许只有特殊的方式才能使朱令案产生突破。

拍电影对本案的帮助是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虽然朱令案在过去十几年间被各大媒体报道过,也被中央电视台制作成专题节目,但关注度始终有限,特别是今年的年轻人他们已经不读书、不看报甚至不看电视了。悬案拍电影并非没有先例,我们就不说欧美国家如何了,单单是和我们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韩国,就把许多当代的案件拍成了电影,有的当事人还在世,有的案发不到十年。这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杀人回忆》和《孩子们》,分别对应着90年前后发生的韩国两大悬案“华城连环奸杀案”和“青蛙少年事件”,两个案子都没有足够证据确认凶手。

有些人说朱令案太过简单,不适合拍电影。其实不然,朱令案本身以及时代背景中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足可以拍一部电影了,甚至续集。电影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姐姐吴今在野三坡出事;朱令在清华的生活;先后两次被人投毒;警方开始展开调查;中毒致残后的生活;十多年的网上追凶。其中前三个部分可以拍摄一部电影,后三个部分可以拍摄电影续集。之所以这么安排是想让第一部电影中不涉及政府,万一被封杀,也只会封杀续集。剧本可以学习韩国的《杀人回忆》,写成开放式的,设置多种可能,不指明谁是凶手,让观众自己去判断。也可以学习《孩子们》,找到了真凶,但是迫于一些原因,无法将真凶绳之于法。


第一部分:姐姐遇难
时间:89年4月
取景:北京大学、野三坡
内容:影片的开头可以先回到那个年代,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节,详细描写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好像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一样。相信许多影迷对那个时代也是充满了好奇心的,因为那是北京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接下来吴今登场,朱令的姐姐吴今生前是北京大学学生,而当时的学校随时有可能停课,老师和学生们每天都聚集在食堂前听“前方”消息。接着影片讲述她出发去野三坡前一天在北大做了些什么,如何与同学商议去野三坡游玩,旅行的计划是怎样的,在山上做了些什么等等。可以重点展示她青春与美丽的一面,从而让观众对她的逝去产生遗憾。这一部分的结尾,只有16岁的朱令登场,最后一个镜头是她脸部复杂表情的特写。出事的过程可以隐去,一方面是没人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另一方面可以使剧情变得开放,让观众看了以后,对吴今的死有至少三种解读方式。

解读:第一种解读是吴今死于意外,这也是警察的结论。持有这种看法的观众的主要依据是,发现吴今遗体的地点在一段山崖之下。第二种解读是吴今死于同学之手,持有这种观点的观众的主要依据是验尸报告中的一些疑点,比如肢体上没有任何划痕,缺少求生的痕迹等等。可以在影片中加入一些同学之间的恩怨情仇,从而让一部分观众得出这种结论。第三种解读是吴今死于其他人之手,可以在影片中加入一些模糊的镜头,让一部分观众相信另有一个人与同学们一起上山。对89年有记忆的人应该知道,那段时间社会动荡,中国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命案,有的甚至不知道死者是谁。那年我还在上小学,在社区的布告栏里看到过认尸的告示。


第二部分:大学生活
时间:94年初
取景:清华大学
内容:第二部分影片从89年一下子来到94年,第一部分中16岁的朱令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关于90年代清华校园生活的回忆记录很多,重塑当时的情景不难。影片可以描写一下朱令多彩的大学生活,比如军训、食堂、实验室、乐团里的生活等等,朱令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要来几个镜头,以及谁了解这些习惯。还有她和宿舍里其他三个女生之间的关系。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这里有四个女人。还可以从朱令父母、同学们的回忆中发掘素材。虽然这一段内容简介文字不多,但可拍的内容是很多的,就像电影《127小时》那样,影片虽然只是讲述切断手臂自救的故事,但悲剧发生前的内容也相当丰富。这部分影片将直接影响到第三部分朱令中毒后观众对影片的解读,和第一部分一样,剧本是开放的,希望观众能有多种解读。


第三部分:两次中毒
时间:94-95年
取景:清华大学、协和医院
内容:朱令于某天开始感到不适,病情越来越重,并因此住院。医院虽然查不出病因,但朱令情况好转,并回到了学校。此后不久,朱令病情恶化,再次回到医院。贝志诚等同学通过新闻组(一种当时的信息交互工具,有点像今天的电邮)向全世界求救,并找到了病因。虽然小贝救了朱令一命,却无法阻止她终身残疾。这一部分可以重点描写朱令中毒后的惨状、朱令父母的反应、同学们的反应、校方的反应、协和医院、媒体的反应等等。

解读:第一种解读是孙维嫉妒朱令,通过影片第二部分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向观众传达这一信息,因此孙维是嫌疑人。第二种解读是朱令个性不佳,与整个宿舍都有矛盾,孙维还是嫌疑人,但嫌疑人不止一个。同样通过第二部分的细节传达这一信息,让观众有从多个角度思考。第三种解读是这件事与嫉妒和矛盾无关,凶手另有其人,甚至可能与姐姐吴今的死有关,可通过案发后的一些细节传达这一信息,例如宿舍被盗、孙维被人“栽赃”等等。

续集
第四、五、六部分:警方调查、残疾生活、网上讨伐
时间:1995-2013年
取景:清华、其他
内容:这三个部分作为续集出现,续集的重点是各个部门之间的踢球,以及长达十几年的网上追凶,并穿插朱令的残疾生活、各种媒体的关注等等。在朱令案中,清华、协和、警方以及公安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也是朱令案成为不解之谜的原因之一。影片的主角可以是受伤后朱令,也可以是一个想找到真相的记者。影片的结尾还可以模仿《杀人回忆》,让主角在大屏幕上用让人感到恐惧的目光盯着观众,因为真凶在那一刻很可能就在观众当中。


走过的162个国家和地区 花了多少钱和时间 孤独川陵是谁 关注我的微博 按国家地区分类的图片 背包入门
欧洲44国游记   大洋洲14国游记   中美南美洲19国  北美洲16国游记 非洲20国游记 独行杂文  独立影评    
中亚中东16国   新加坡15年印象   南亚东南亚17国  南极洲极限运动 东亚5国游记  小小小说  股票投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