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国航的主持人串词,看到下月安排的一个节目是《康熙与科学》,光看标题就颇有意思,难道这位封建帝王还与现代科学有过什么故事吗?于是赶快查资料,结果发现,康熙还真是个科学发烧友,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对现代科学最忠实的一位追随者。
康熙推崇算学,支持天文学和历法研究,还主持绘制精确测算的地图,这些举动在当时都可谓是亚洲领先、世界闻名的。但是,令我不解的是:这样一个热爱科学的帝王为什么没能把科学的火种带给中国?在帝王意志决定国家价值取向的年代,泱泱中华为什么没能在一个“科学国王”的感召和影响下重振科学之风,反而是南辕北辙——大清王朝统治的二百年间,自然科学却陷入绝境,几近停滞?
看史料,不难发现,其实康熙对自然科学崇敬的渊源颇有些戏剧性。先是儿时亲眼目睹了朝中重权之臣与洋传教士因历法而起的政治冲突。最终,“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朝臣占了上风,先帝顺治组织、任命的洋人天文研究机构彻底败倒在政治斗争中,死的死,入狱的入狱,结局悲惨。这一切都被当时还无法亲政的康熙记在心中。亲政后,康熙为这些制定洋历法的洋人们平反,并继续开始对天文历法的研究支持。
可以说,科学带给康熙强烈冲击的“第一次”就蒙上了浓重的政治斗争的色彩。西学究竟为何物,西学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这些都成为幼小康熙心中的疑问,成为他迫切需要知道的答案。因为只有知道了,才能做出属于自我的判断,才能在纷繁的斗争中找到合理的论据,作为定夺政治斗争的依据。“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断人是非,是帝王运用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康熙发奋学习现代科学的重要原因。
后来,康熙得了一场重病,结果是靠西药吃好的。再到后来,康熙要与俄国就东北边境问题谈判,精确的地图成为必需,而这种必需只有靠精确的西方科学测量和绘制来解决。
由此看来,这“科学”还真是个好东西,它不仅能救命,还能成为内理朝政、外抵侵者的武器。顺理成章,康熙对现代科学的崇尚达到了极点。
可惜的是,在科学成果中尝到了甜头的康熙不够慷慨,他对于科学的民间推广极为吝啬,甚至是有意遏制。吃饱的人会害怕自己的对手也吃饱,对手吃饱了就会积攒力气来和自己打架、争地盘。科学的力量如果有一天被愚昧的民众所掌握,那岂不是会天下大乱吗?于是,康熙把科学的研究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连宫中的蒙臣和汉臣都不能接触到科学文献。尤其是汉人,更是成为被康熙视为要严格排除在科学之外的群体。由此一来,这位帝王对于科学追捧的动机就显得有些暧昧,甚至是不光彩了。
于是,一个戏剧性的结果出现了:一个“科学国王”带出了一个科学贫瘠的国家,一个被后人赞叹的皇家中的科学巨人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萎缩成现代科学世界的矮子,而这个可怜的矮子,在之前的几百年中,曾有过辉煌的自然科学成果,曾经是世界科学殿堂中耀眼的东方明珠。
其实,公正的说,在闭关锁国的封建时代,一代帝王能够开启自己的天智,主动地学习现代科学,并把科学运用于军事和政治中,已经实属不易了。但可惜的是,帝王的眼光和胸怀差了那么一点点,他没有看清楚一点:科学与思想一样,不是能够禁锢得住的。
康熙的可贵在于他认识了科学的力量,康熙的可悲在于他没能完全认识科学的力量,还有科学的真谛。伟大的科学历来不属于个人,包括科学的发明者本人,科学的伟大在于它历来都属于所有人,属于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