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新闻说,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高校已经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成为学生毕业的必过门槛。
在高校设语文课,意义何在?我想,用一句话就足可以回答:因为它是母语,因为它是祖国的文化。一个不了解、不通晓、不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很难称其为是一个素质全面的文化人。具体来说说:首先,中华民族文化许多都孕育、蕴涵于博大的语言文化中,或是依靠语言承载、传承下来的,而这些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语言文化由谁去继承?当然是靠全体的国人,而非是靠那一小部分的语言工作者。如果对“语文”的热爱和学习不能成为一种全民性的行为,那中华文化火把的传承就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断档和主体缺失。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作为时刻站在社会潮头的一群人,理应是这种“语文全民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成为主导者。当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在不断强化其民族文化、向全世界推行其文化的今天,我们的年轻一代似乎也应该清醒了,哈韩哈日也该改为哈汉了。现代人的民族意识中,文化应当是分量极重的一部分,淡忘了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人,还何谈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其次,语文课也是对大学生个人的一种精神完善。只会写写算算,生活中只有写写算算,精神生活也未免太单调乏味了。大学时代应当是一个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阶段,心灵和思想像吸水的海绵一样,尽情的吸纳所需的一切。如果只把眼睛盯住自己的专业,视野也就难免狭窄了许多,久而久之,心灵的满足感也会减小,精神的自由也会受到禁锢。语文是一个最对得起心灵和精神的好东西,在语文课里,可以接触文学,艺术,可以与活生生的历史和人物打交道,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我心灵归属的那一部分,达到一种深刻洞察现实世界,却又超然逃离现实世界的境界。
把大学语文课说得如此好,但关键在于怎么上这语文课,如果上不好,说再多都是白搭。在高校纷纷颁布语文课为必修课的硬性规定之时,不知有多少领导和老师也同时开始思考该如何上这门大学语文课。开语文课是一项有远见的规定,但如何开语文课却是一门需要长时间研究的学问。如果老师们还是用犹如大多数中学的语文授课方法来对待大学生的话,恐怕这门课程又只会成为学生被动去完成的几个学分而已,不会起到任何的实际作用。
大学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应该上些什么?我想,有一个准则是值得参考的,那就是尊重自由,尊重心灵。大学生的文化观念是多元的,前卫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也是有着不同的理解,所偏爱的内容也因人而异。经过了中学寒窗苦读的几年,大学生对于基本的语文知识都应该掌握得差不多了,在进入大学阶段后,语文教育应该是随之上一个大台阶的,要带领着学生们登高而望远。在大学语文中,释放心灵比灌输知识更为重要。
这样的体会也是源于我自己上大学语文的感受。本科第一个学期,我们就开设了大学语文,不过不是全校的必修课,而是我们系设置的必修课。当时发了一本很厚很厚的教材,里面有不少优秀的古文和现代文。代课的是一个历史学背景的老师,他压根没有按照教材来一篇篇的讲,而是从中选取了一些他最熟知的片断来演绎,其中糅合了很多的历史知识,颇有点天马行空的味道。另外,还自己设置了一些文学话题,来供大家讨论。这位老师的教学效果且不说,现在想来,其中的一些思路对我们有所启示。比如,当时他布置了一个作业,名为“月亮”,让大家自由发挥对于月亮的文学理解。接下来的两节课就是同学们展示“月亮”风采的大舞台了。当时很多的发言极为精彩,让我第一次对许多的同学刮目相看,也真正开始走进了月亮的文学世界。什么诗词歌赋,还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整体下来,的确很精彩的勾画出了月亮的文学形象,这个从古至今的文学宠儿的的确确是文人表情达意的最佳寄托。现在想来,当时的那一个月亮,让我们的心都投向了无尽的夜空,投向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的心灵世界。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发散思维,释放情绪,放飞心灵吧。
大学语文,应当给学生最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文学真正成为一种陶冶情操的工具,并使热爱文学、接触文学、学习民族文化成为学生们终身的习惯。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大学语文课就真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了。
所以,希望大学语文老师们多费点心,多想些点子。多开一份经典的书单,少一些照本宣科;多一些自由讨论,少一些单向灌输;多一些富于现代气息的解读,少一些过时的理论;多鼓励大家读、想、说、写,少一些划范围的考试;多把文学的美好世界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文学的天地里自由的遐想,尽情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