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物不文物由谁说了算?

(2007-06-01 16:04:58)
标签:

房产

拆迁

东四八条

文物保护

分类: 社会教育
       文物不文物由谁说了算?

      上个周末又去了一趟门头沟的爨底下村,还是在老村长家就餐,在悠然客栈小栖,该村坐落在京西黄草梁风景区的外沿,距109国道10公里,距北京城90多公里。虽然已经去过多次了但到了周末只要没有其他安排, 爨底下村仍然是我最愿意逗留的地方。昔日破败贫穷的小山村,现在居然以京城第一古村的名号成为京郊赫赫有名的旅游圣地。爨底下村不同于一般的农家乐休闲度假游,这里是以古文化、古民居作为卖点的。

    人家是这么介绍的:明清古居――爨底下村这里是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繁华一时;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飞扬着八路军打击日寇,保卫家乡的炮火硝烟。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巨变的爨底下村,依旧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风貌――明清古居。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

      实际上哪个村子不是几百年的历史?哪个村子不是四合院民居?就在爨底下村的出山口位置就能看到一个已经坍塌破落的山村,大部分的房屋已经成了残恒断壁,只有几户人家还在冒着袅袅炊烟。为什么只有爨底下成了古村保护单位?既然都差不多的山村,何以只有爨底下名声在外?

       其实爨底下哪是什么文保单位呀?就是七、八年前有多少北京人知道京西还有这么原始的村庄,哪怕是文物普查恐怕也不会有人想到这么个穷山僻壤的。爨底下的扬名据说与几个画家到京西采风有关,现在居住在村里的画家黄鸿飚就自称是开发爨底下的第一人,当时的老村长也是关键人物做了大量的工作。爨底下当时与其他的周边村庄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便现在在村子的中心地带还能看到坍塌的房屋和空置的宅基地,也能看到有人家还在用旧时做法整修墙院、屋面。

       爨底下难能可贵的是在当地经济条件见好的时候,没有像其他村子那样把破落的房屋一推了之,而是动员全村人家把旧房屋保留了下来。爨底下在一个狭窄的山涧能有什么好的规划呀,都是见缝插针,甚至有的院落只有东、西屋,而没有北屋,在一般人的眼里这些都是没有价值的破砖烂瓦的堆积罢了。但现在不同了,爨底下扬名后这些都变成文物了。因此,看来文物不文物并不是谁能够决定得了的,哪怕文物局长、文物专家也爱莫能助,昨天可能不是文物的,今天并不一定不是;今天还不是的、明天不一定不是;你认为不是的别人不一定认为不是;在北京人眼里可能不是的,在外地人眼里和外国人眼里未必不是;一般情况下不是的,整理一下未必不是。所以没有人有权利以非文物的名义、以不是保护单位的名义拆迁古宅旧院。

       拆掉的就永远不会恢复了,这些我们的教训太惨痛了,建国初期的城墙被夷为平地后,害的我们在21世纪里还要仿建几百年前的城楼、牌坊,不然地名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但仿制技术再高明人们都没法接受它的真实性。最近几年的大拆迁确实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也极大地刺激了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但从国外回来的人们在惊叹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之余,却也惊呼我们的北京在哪里?老北京还在吗?

       北京的现代化发展确实与老北京的保护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谁轻谁重正是考验当政者决断能力的一把尺子,究竟是不是对历史负责、是不是对子孙们负责?不能否认北京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的洞察能力比之爨底下人还要高,因为每次北京的动迁工程都有无数的市民、学者前往留念、调查、呼吁。鼓楼大街如此,这次的东四八条改造也是如此。

       5月,被北京市政府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东四八条、九条危改项目开始了8年中第三次拆迁。旧城区胡同拆迁,引来各方面的关注与质疑。政协委员刘绮菲就上书北京市政府,称拆除事件“是一起严重破坏北京历史文化风貌及社会和谐的事件”。她认为,拆除现存已经很少的北京胡同,不管打着怎样的“危改”旗号也掩盖不了破坏人文北京、破坏古都北京、破坏和谐北京的实质。 
 
     开发商引用专家的书面论证意见称,包括东四八条1-23号单号院已经没有保留的价值,可以全部拆除。东城区房管局、区文管认为拆迁的地方肯定没有有价值的文物,经过他们调查,东四八条拆迁的部分没有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没有挂牌需要保护的院落,也没有普查登记的文物项目。实际上北京市文物局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北京市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既然已经被划进文保区,就说明肯定存在保护价值”。

      可以肯定地说建立文保区,不能拘泥于一个个孤立的文物保护,而要保护一座城市、一个街区、一条胡同、一处院落的整体的、传统的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东四八条被拆和待拆的房子可能不是鉴定了的重要人物的故居,但它们绝对是文保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不可能没保护的价值。

       今天在MSN聊天中,一个在英国的朋友传来了几张大不列颠岛上古朴的小镇和依然挺拔的古堡的照片,看的出来有的地方也是残恒断壁、有的古堡也是破落的差不多了,但人家依然保存完好,人家的地皮不一定比咱的不珍贵,但人家就是能舍得把这些看似没有价值的东西当成宝贝留下来了。可不是吗?怎么能说没有价值呢?咱们国人迈出进了欧洲的大地有几个不去古堡、古镇上留下点纪念呢?没有了古堡、古镇的欧洲、英伦还是欧洲吗?还是英伦吗?

       同样北京如果缺少了四合院,缺少了老街、胡同那还是北京吗?哪怕你把几个名人故居保护的再好,周围都是高楼大厦,那也不是北京了,那样人们看到的故居、名胜也只是痛惜和悲伤。留下吧!只要是我们祖宗的东西都慎重地留下吧,咱们这代人没有资格鉴定古代人的东西到底多高价值,我们也不知道后人对待今天的东西到底会如何地珍惜,只有留下来才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后人、才不愧为今世的俊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