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史热议 |
孔子成圣人的励志秘诀
丁启阵
孔子,在中国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地位之尊崇无人能及;在外国名列“历史文化名人”、“著名思想家”排行榜的前茅,跟亚里斯多德、耶稣、释迦牟尼等人相颉颃。死后之尊贵荣耀,可谓登峰造极。
孔子死后为何能享此尊荣呢?直接、正面的回答,可以有如下一些条目:
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创办学校的民间人士。孔子广收门徒,传说有弟子三千,其中学业优秀者七十余人;部分弟子如冉有、子贡、子路等,学而优则仕,驰骋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为世人所瞩目;部分弟子如曾参、子夏、子张、澹台灭明等,继承夫子衣钵,收徒教学,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思想传播得更加久远。
因为他撰写了微言大义的历史著作《春秋》,当时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等人的注解阐发,影响更加深远。
孔子研究、整理、传授《诗》、《书》、《礼》、《易》、《乐》等前代文献,使得华夏文化得以绵延。
更重要的是,孔子主张、宣扬的纲常、忠孝、礼仪、诚信、仁爱、道义等思想,符合其后历代统治者以及百姓的利益和需要,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推崇和膜拜。
诸如此类。
这些条目,当然都是不错的。但是,这些条目所展现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成绩。成绩巨大,所以不朽。这是事实层面、显而易见的因果判关系。
假如我们进一步追问,孔子为什么能够取得如许众多巨大的成绩,超越其他古代圣贤,成为千古一人,就需要透过这些事实,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
不用说,原因也可以归纳出一二三四若干条。比如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始终不渝的对于生命的热情,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积极有为、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关爱天下苍生的情怀等等。
但是,这些归纳说的都是内在原因,是孔子自身的修养和性情。
孔子的“成功”,除了内在原因,还有外在原因。外因,当然也可以归纳出若干条。比如说孔子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属于“文化轴心时代”,智慧人士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后代的规矩和楷模;孔子生当乱世,王权式微,言论、著述、思想都比较自由;列国纷争,诸侯林立,有利于孔子作各种治国学说理论的探索与实验,等等。
但是,这些原因都是属于孔子所处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不会重现,无法复制,都不具有借鉴、励志的作用。
经过层层剥笋,左右求索,披沙拣金,我发现,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的成功之道,可资今人借鉴,有助今人励志的原因,就一条:一生坎坷。
孔子虽然做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兼摄相事(应该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傧相,而不是宰相)等官职,但时间不长,而且是弱小的鲁国,没能有多大作为。相对于其远大理想和丰富才能,渊博知识,孔子的一生,可以用怀才不遇、赍志以殁两个成语加以总结。我曾经用“生的憋屈,死的伟大”八个字归纳其生前、死后的冰火两重天的遭遇、待遇。总之,孔子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
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后来演变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名言,很适用于孔子。上文所列举的孔子诸多成就、成功的内外原因,都离不开贫贱忧戚、艰难困苦,离不开一生坎坷。
从人生轨迹上说,假如孔子仕途顺利,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宰相、卿大夫,一直是官方身份,享受荣华富贵,他就不可能办学授徒,研究古代文献,成为教育家,成为学者,成为思想家。充其量,他会成为一个有一定作为的高级官员。但以当时鲁国的情况,大致可以肯定,他的建树未必赶得上郑国的子产,齐国的管仲、晏婴。
从角色定位上说,仕途顺遂之人,终极目标无非是担任宰辅,即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到那个时候,一切作为都只能围绕着为君主服务这个中心任务。纵有孙悟空那样的千般本事,也敌不过头上“忠诚”二字的紧箍咒。想要保命,养家,延续福禄,只有夹起尾巴,谨言慎行。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惴惴不安中度过余生,无异于行尸走肉。
人生坎坷,固然可以列举出一百条坏处,但至少有一条好处:自由。身体自由,可以周游列国,一去十几年,积累丰富阅历;时间自由,可以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不试故艺”,“多能鄙事”;思想自由,钻研古代文献可以成为学者,开塾授徒可以成为教育家,创立学派可以成为思想家。终身坎坷,便终身求索,身体始终保持运动状态,脑细胞始终处于跳跃活动之中。总之,生命一刻也没有浪费。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理论,或许就是从孔子的人生总结出来的。
其实,岂止孔子,古今中外,那些称得上伟大二字的历史人物,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终身坎坷的呢?
在顺遂的平庸与坎坷的杰出之间作选择,考验的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很显然,孔子选择的是后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