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史热议 |
孔子也自黑:倒读《论语》有妙趣
丁启阵
这一章,历来有“夫子一生年谱”(顾宪成《四书讲义》),““夫子自述其一生学历”(程树德《论语集释》)等说法。我的看法异乎二者,我认为:这是夫子学而时习之进阶情况的数字化表述,共六级。第一级是十五岁时,立志学习;第二级是三十岁时,有所成就;第三级是四十岁时,不再迷茫;第四级是五十岁时,认识到自然规律、人生命运的难以掌控;第五级是六十岁时,各种说法均能心平气和地对待;第六级是七十岁时,因为礼仪精通、学问积累、阅历丰富即使从心所欲也不会做出格违规之事。
历代学者,对“志于学”,有开始入学(包括“入小学”、“入大学”的不同说法)、专心致志于学习的不同说法;对“三十而立”中的“立”字有立于学(经学研究有成)、立于礼(结婚成家)的不同说法。对哪些事情不惑、天命指什么、对什么耳顺、不逾越什么规矩,都有不同的理解。就是说,对孔子这一番话,说的是什么方面内容,意见有分歧。
我的意见主要有两点:一、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说的必须是同一回事,不能是几件事,忽而这事,忽而那事。具体地说,是“志于学”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进步、进阶情况;二、孔子的“学”内容比较广泛,不限于经学或文献学一端。“学”的对应词是“教”,“孔门四教”(文、行、忠、信)就是“学”的主要内容。可见,孔子这一番话,是对弟子说的,是一种取譬自身的教学示范,将自己树立为参照物,榜样。做过教师的都知道,这是司空见惯的做法。
孔子既然是圣贤,对人生成长过程似乎不应该作如此简单化的描述。我也曾经赞同这是孔子絮叨、闲聊时玩笑话的说法,不必太认真。现在觉得,这想法需要修改:孔子之所以对自己人生作这样简单化描述,是为了弟子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意思。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只要立志学习,并且持之以恒,就会不断进步。学到老,进步到老。说这一番话时孔子的态度不是开玩笑,是循循善诱,是用心良苦。
历代学者虽然都没有明确指出,孔子这是把自己当作优秀人物、成功人士的标本说明人生进步轨迹,人生进阶里程碑。但是,字里行间,大概都是有这一层意思的。
如果真的是这样,孔老师岂不是有点厚脸皮,有点无趣?既为圣人,情商不能这么低!
有人可能会说,孔夫子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他本人真的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种说法,我认为未免有贬低孔子的嫌疑。如此言说,只是老实巴交的普通人水平,有点乏味。孔子若是这样的水平,这样乏味,会有那么多优秀青年跋山涉水投奔到他的门下,心甘情愿做他的弟子,追随丧家狗似的他,周游列国,历尽艰险?
比较合乎情理的解读应该是:这一番话中,孔子有自嘲、自黑的意思。
我这样说,是倒着读悟出来的。
顺着读,十五岁如何,三十岁如何,四十岁如何,五十岁如何,六十岁如何,七十岁如何,大致是这样一个印象:一旦立志学习,便会不断进步。如顺势理毛,所向披靡;如顺流行舟,语速飞快。
倒过来读,七十岁如何,六十岁如何,五十岁如何,四十岁如何,三十岁如何,十五岁如何。如是,每一句年岁后都得加一个“方”字或“才”字:七十岁才随心所欲不逾矩,六十岁才耳顺,五十岁才知天命,四十岁才不惑,三十岁才立起来,十五岁才开始下决心学习。如逆向抚鳞,片片扎手;如逆水行舟,语速迟缓。
一个年过七十的垂暮老人,回顾、总结他的一生历程,是顺着时间之流阅读、语速飞快更合乎情理,还是以倒叙形式回首往事、语速迟缓更合乎情理呢?我倾向于后者。
倒着读,大意如下:我过了七十岁,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以前,不时会捅个篓子,惹点麻烦;六十岁以前,我还听不得不同意见,搂不住脾气;五十岁以前,还挺幼稚,以为只要自己够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四十岁以前,我心中常感迷茫,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里;三十岁以前,马尾拴豆腐,啥也提不起来;十五岁以前,还跟个野孩子似的,只知道淘气,不爱学习……一个会自嘲、自黑的孔夫子,是不是更加可亲可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