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高分学神不是大学的光荣 丁启阵
最近,清华大学有个本科学生成为新闻人物,人称学神。该学神因申请本校特别奖学金而展示的成绩单显示:总共二十门课程,十五门得满分,100分,四门得99分,最低的一门是98分。
不错,单从成绩分数而论,的确非同寻常。但是,新闻热度的高烧不退,受众的交口称赞和普遍仰慕,清华方面的引为骄傲,等等现象,却令人深思,令人忧虑。
忧虑有三:一忧误导大学生关于考试分数的观念,二忧清华大学教师素质偏低,三忧大学办学方向偏离正道。
大学,尤其是像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其教育目标,应以培养思考、创新能力为要务,而不是训练猜题、答题高手。换言之,不应该追求分数所代表的技术层面的完美。不然,跟以传授挖掘机技术知名的蓝翔技校有什么区别?
一般而言,一个善于思考、创新的人才,通常会是一个有个性、有偏爱的人,学习上容易出现偏科现象。人生有涯,个性、偏科可以保证思考、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自由,包括时间、空间和心灵等方面的自由。平均用力,全面发展,往往是平庸化的同义语。古语道,【石鼠】鼠五技而穷。
或许有人会说,蟪蛄不知春秋,学渣无法了解学神的厉害。100分对学神而言只是小菜一碟,根本无需用功。据说,学霸语言是“之所以考一百分,是因为一份考卷只有这么多分数”。又据说,学渣向学霸求教如何考90分,学霸指点的方法是“留一道10分的题不做”。
好吧,即使是无所不能的学霸,学神,寿命总是有限的。把有限的寿命用在应付无聊的考试上,总不如用在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和创造上吧。像这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学神,倘若真的具有超人的吸收知识的能力,效法一下曾在清华任教的一位前辈,陈寅恪先生,把考试、论文答辩的时间用于思考、研究上,不是更好吗?众所周知,诺贝尔奖金的数额是远远高于清华大学“特别奖学金”的。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的弊病,人们已经言说得太多太多了。有二十余年本行业从业经历的笔者,只想说一句话:视考分为法宝命根的师生,均是平庸之辈。
“五四”时期著名学者钱玄同,当年在清华园兼课时,根本不阅卷,任意给学生60到69的分数。貌似怪诞,其实颇有深意。横看人生,纵观历史,考试分数真的不算个啥。
我以为,考试的作用,无非三种:一是获得某种人为规定的资格,二是检视一下某阶段学习的效果,三是了解学习者尚有哪些不足。大学基础课的考试,应属后两种。笔者愿意坦诚相告,手下没有给过一个100分。因为,笔者一直相信“知不足然后学”的古训。
清华出现一个几乎门门能考满分的旷世英才,不但不值得沾沾自喜,反而应该自省:教师水平是否有所不足?(已然不能令学生了解自己有不足之处)课程难易程度度是否合适?(让好学生跟在幼儿园小学初中似的应付裕如)学分学位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米国名校斯坦福教授认为已经超过他所了解的高年级博士生水平的学生还让他在本科阶玩耍,爬行)……不然,不怀好意的校外人士很可能会质疑清华:对于这样的学神,贵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嘿嘿。
最近,清华大学有个本科学生成为新闻人物,人称学神。该学神因申请本校特别奖学金而展示的成绩单显示:总共二十门课程,十五门得满分,100分,四门得99分,最低的一门是98分。
不错,单从成绩分数而论,的确非同寻常。但是,新闻热度的高烧不退,受众的交口称赞和普遍仰慕,清华方面的引为骄傲,等等现象,却令人深思,令人忧虑。
忧虑有三:一忧误导大学生关于考试分数的观念,二忧清华大学教师素质偏低,三忧大学办学方向偏离正道。
大学,尤其是像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其教育目标,应以培养思考、创新能力为要务,而不是训练猜题、答题高手。换言之,不应该追求分数所代表的技术层面的完美。不然,跟以传授挖掘机技术知名的蓝翔技校有什么区别?
一般而言,一个善于思考、创新的人才,通常会是一个有个性、有偏爱的人,学习上容易出现偏科现象。人生有涯,个性、偏科可以保证思考、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自由,包括时间、空间和心灵等方面的自由。平均用力,全面发展,往往是平庸化的同义语。古语道,【石鼠】鼠五技而穷。
或许有人会说,蟪蛄不知春秋,学渣无法了解学神的厉害。100分对学神而言只是小菜一碟,根本无需用功。据说,学霸语言是“之所以考一百分,是因为一份考卷只有这么多分数”。又据说,学渣向学霸求教如何考90分,学霸指点的方法是“留一道10分的题不做”。
好吧,即使是无所不能的学霸,学神,寿命总是有限的。把有限的寿命用在应付无聊的考试上,总不如用在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和创造上吧。像这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学神,倘若真的具有超人的吸收知识的能力,效法一下曾在清华任教的一位前辈,陈寅恪先生,把考试、论文答辩的时间用于思考、研究上,不是更好吗?众所周知,诺贝尔奖金的数额是远远高于清华大学“特别奖学金”的。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的弊病,人们已经言说得太多太多了。有二十余年本行业从业经历的笔者,只想说一句话:视考分为法宝命根的师生,均是平庸之辈。
“五四”时期著名学者钱玄同,当年在清华园兼课时,根本不阅卷,任意给学生60到69的分数。貌似怪诞,其实颇有深意。横看人生,纵观历史,考试分数真的不算个啥。
我以为,考试的作用,无非三种:一是获得某种人为规定的资格,二是检视一下某阶段学习的效果,三是了解学习者尚有哪些不足。大学基础课的考试,应属后两种。笔者愿意坦诚相告,手下没有给过一个100分。因为,笔者一直相信“知不足然后学”的古训。
清华出现一个几乎门门能考满分的旷世英才,不但不值得沾沾自喜,反而应该自省:教师水平是否有所不足?(已然不能令学生了解自己有不足之处)课程难易程度度是否合适?(让好学生跟在幼儿园小学初中似的应付裕如)学分学位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米国名校斯坦福教授认为已经超过他所了解的高年级博士生水平的学生还让他在本科阶玩耍,爬行)……不然,不怀好意的校外人士很可能会质疑清华:对于这样的学神,贵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