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天下大事 |
我国中学语文教育需要提高标准
丁启阵
说到鲁迅,大家一定会联想起近几年围绕中学语文选入鲁迅作品数量问题展开的激烈争论。有关政府教育管理和出版机构竟然以中学生难以理解鲁迅作品思想为理由,删减鲁迅作品,而代之以武侠之类通俗读物的片段。这种做法,竟然能博得不少人的赞同。关起门来说话,这种做法和想法,似乎不无道理。但是,倘若我们看看人家德国、西班牙的做法,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在把中学生往大学生方向培养,我们在把中学生往小学生方向培养。换言之,他们在天天向上,我们在年年向下。一位一直在深刻影响着现当代中国文化、唯一有国际影响的现代作家,初、高中六年的语文教材中才选了他十几篇短文,居然就被认为选多了,简直是匪夷所思。依我看,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材课文选择的撒胡椒面做法是极不可取的,三四流作家的平庸作品,除了浪费中学生的宝贵青春之外,毫无价值可言。
考虑到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学史的特点——古体诗歌格外发达,我认为,我们的中学语文还应该开设一门古代作家的专题研究课。至于人选,我认为杜甫是最合适的。理由有二:杜甫的思想是积极、主流的,杜甫的艺术是丰富、集大成的。
有人可能以杜甫、鲁迅的作品太难理解,不适合中学生学习,而加以反对。对此,我认为可以这样回答:对伟大文学家及其作品的理解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可以随着年龄、阅历、学养的增加,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杜甫的诗歌和鲁迅的小说散文,都是值得我们终身阅读的文学作品。再者,据说唐太宗说过这样的话:“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让中学生研读杜甫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正是取法于上。让中学生研读通俗文学作品,实在是取法于下,将无所得。
有人可能会以中学生还要学习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和外语、没有那么多时间深入研读某位作家作品为理由加以反对。对此,我认为不妨这样解决:删减目前开设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这样做,绝不是不讲政治,忽视思想教育。实际上,杜甫、鲁迅身上及其作品中,就蕴藏着十分丰富而有价值的政治思想内容。至少,杜甫、鲁迅对于国家、民族、百姓的感情,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一些政治思想教育课程,有点自欺欺人,效果并不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