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望南山”差在哪里?
(2009-07-27 15:04:4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有点学问 |
“悠然望南山”差在哪里?
丁启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这首诗(《饮酒二十首》之五),堪称千古名篇,脍炙人口。今天流行的陶诗选本,文字大都如上。但是,宋代苏东坡那会儿,有不少版本,其中“见南山”均作“望南山”——流传至今的两种陶渊明集重要版本,曾集刻本和焦竑刻本,“见”字下都有“一作望”的说明。
苏东坡对“望南山”版本深恶痛绝,他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也说,苏东坡认为“望南山”跟“见南山”相比,“不啻碔砆之与美玉”。换言之,把“见南山”改为“望南山”,是点金成石。但是,由于苏东坡这里并没有明白道出“深微”的“古人用意”,“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一句的意思也颇为含糊。再者,白居易仿效陶渊明的诗中,也有“时倾一尊酒,坐望东南山”的句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之九)。种种原因,“悠然望南山”为什么不好,一般读者难以了解。
苏轼的四大弟子之一,也是当时著名诗人的晁补之,在其《鸡肋集》卷三十三《题陶渊明诗后》中记载了苏东坡较为详细的说明:
原来,苏东坡痛恨“望南山”版本的原因在于,它们把陶渊明无意看山改成了有意看山,使得陶诗悠然忘情、趣闲景远的韵味,完全被破坏了。
“望”与“见”,前者有意,后者无意。有意无意之间,心境截然不同。白居易大概是由于仕途通达,入世热情比较旺盛,无法体会隐逸者的悠然忘情,因此,他只能写出“坐望东南山”这样的句子。相比之下,韦应物的内心比他宁静,因此能写出“采菊露未晞,举头见秋山”的诗句(韦应物《答长安丞裴说有诗》)。当然,“望”、“见”本身各有妙用,并无高下优劣之别,并非什么时候都是“见”比“望”好。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或者“举头看山月”,改成“举头见明月”或者“举头见山月”,就不行了:望月行为一旦不是有意为之,诗中通过眼望明月寄托的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荡然无存,诗人就无异于月下踱步的精神病患者了。
有人把“见南山”的“见”解释为“现”,我认为是不恰当的。从整首诗歌看,南山并未被雾霭所遮掩;还有,南山倘若要“悠然”现出,陶渊明就得停下采菊工作,老老实实坐在东篱下,盯着南山看上好一会儿。这样一来,诗人就不再是“悠然忘情”的隐居者,而成了充满好奇心情的观光客。南山原本就赫然矗立在那里,陶渊明因为此时专注于采菊,对其他事物一概漠不关心,才于采菊间隙,一次无意的抬头,瞥见了远处的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