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壮汉又如何?
(2008-08-22 04:07: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浮世感想 |
东亚壮汉又如何?
丁启阵
七十年前,即公元1936年,中国政府派出的140余人代表团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报名参加了近30个项目的比赛,结果,除了撑竿跳运动员进入复赛以外,其他所有人都在初赛阶段即遭淘汰。代表团回国途径新加坡时,当地一份英文报纸上刊登了一幅漫画: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子、身穿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抬着一个大鸭蛋。漫画标题为:东亚病夫。
据说,从此往后,这“东亚病夫”就经常被西方人和日本人用于称呼中国人。
我猜想,经常用“东亚病夫”称呼中国人的,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日本,恐怕都只是少数人。但是,在中国,却是大部分人都以为,在所有的西方人和日本人的眼里,咱们中国人都是“东亚病夫”,并且引为奇耻大辱的。
一个国家,在积贫积弱、屡遭外侮的时代,耻辱感是无人不有的。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这种耻辱感,倘若宣传得当,可以转化为民族自强的重要动力。但是,渲染太甚、耻辱感过于深重,我以为也可能出现“过犹不及”的弊病,那就是不利于:冷静理性地分析问题,准确地找出问题,最后是有效地解决问题。
反思历史,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在面对“东亚病夫”这个词组的时候,都无法做到冷静、理性,都会热血贲张,都会激动冲动,都会撸袖拔拳,都会高喊口号,都会以为:只要国民身体强健了,就能摘去“东亚病夫”的帽子,就是扬眉吐气了,就可以昂首挺胸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识之士纷纷创建民间体育组织,创建收徒教练传统武术的武馆。原本平常的个别武师打败、吓跑外国大力士之类的事件,都会被人们当作天大的喜讯,奔走相告,无限放大,群情振奋。仿佛只要一两个武术家打赢几场擂台,中国就强大了,就没有人胆敢欺负了,就所有外国人都敬我如菩萨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因为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发明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国政策,外侮外援一概拒之门外。几十年里,尽管民有菜色,野有饿殍,但是,一般的帝国主义势力却也鞭长莫及,无法用拳脚欺负到我百姓之毫毛肌肤。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忽然觉得关起门来过日子不是一个富国强民的好办法,于是改弦更张,对外开放。这个时候,香港人重提历史,被民众遗忘三十余年的“病夫”之耻再一次涌上十亿舜尧的心头,将强国希望寄托在武术家身上的想法又萌生了起来。毕竟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摘去“东亚病夫”牌子的途径有所改变,武术师傅的擂台打架改成了体育好手的争夺金牌。1984年开始,到奥运会上夺取金牌,被当作雪耻的重要途径。在当年的体育大国——前苏联——缺席的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不但不再吃鸭蛋,还一举夺得15枚金牌,金牌榜上名列第四。接着,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因为苏联、民主德国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参加,我国的金牌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只获得5枚,金牌榜上名列第十一名;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我们都获得16枚金牌,金牌榜上分别名列第四和第五;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我们共获得28枚金牌,金牌榜上名列第三;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获得32枚金牌,金牌榜上超过俄罗斯,名列第二;2008年奥运会虽然还没有结束,但是,从各种迹象看,我们的金牌总数很可能会超过美国,名列金牌榜的第一名。
单是从最终获得的金牌数量看,“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子、身穿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抬着一个大鸭蛋”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当年讽刺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人,奥运会上,他们国家所获得的金牌,基本上都没有中国多。就事论事,我们已经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全世界声明:我们中国人民已经通过奥运会充分证明,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我们是“东亚壮汉”!
但是,只要对我国获取金牌的机制和每块的代价、国民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商品的数量、文化艺术和价值观念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等等方面的情况有所了解,我们就会明白,即使我们已经摘去“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了“东亚健妇”、“东亚壮汉”,也还不到可以兴高采烈的那一天——或许我们距离那一天还相当遥远。因此我以为,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关于“愚弱的国民”体格的健全和茁壮意义不大的论述,孙中山先生遗言中的名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都还值得我们时刻牢记,经常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