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危不惧的苏东坡

(2008-05-14 02:33:47)
标签:

文化

分类: 有点学问

苏轼临危

丁启阵

 

前天下午两点多钟,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大地震,川北、汶川、都江堰、绵阳、德阳、雅安等地人员伤亡惨重,财产损失巨大。我们在为受灾地区人民祈愿祝福、为抗震救灾捐钱捐物的同时,也不妨在心里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对待这种突发的天灾更加有意义。

我想起了九百多年前的一位四川人, 东坡居士苏轼,想起了他的几则临危不惧的故事。

苏轼是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之人,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的创作,都有很高的造诣,兴趣所至,皆成大家;在充满坎坷的人生中,他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险境,遭遇何等艰难困苦,他都能够处之泰然,随遇而安,成为古今罕见的旷达之士。

元丰五年(1082)阴历三月七日,苏轼在沙湖(在今天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处)一带旅行,中途遇雨。由于雨具都被仆人先行带走,同行的人都感到狼狈不堪,只有苏轼一人浑然不觉其苦。雨过天晴,苏轼就做了一首著名的【定风波】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虽然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藐视困难的大气度大胸襟,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

有一次,苏轼乘船旅行。突然,激流中,船只触礁倾斜,船工奋力撑篙。竹篙击打礁石,发出急促的声音。四面看去,只见浪花飞溅。船上的其他乘客,全都大惊失色,而苏轼却仍然在那里手不停挥地创作书法作品。为什么他能做到这样呢?苏轼自己是这样解释的:“我经历的变故太多了,我深知,这个时候扔掉毛笔,终究是什么事情也做不了的,那还不如继续写字呢!”(《书舟中作字》)

晚年,苏轼被贬岭南。元符三年(1100),一次从海康去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多被大水冲毁,到处是洪水滔天。苏轼乘船而行。这是当年六月的最后一天,晚上没有月亮,船停泊在茫茫的大海中。当时水天相接,星河满天。苏轼起身,坐在船上感慨道:“我怎么多次遇到这样的危险事情呢!刚刚经历了徐闻之险,现在又陷入这个困境。”当时,他的小儿子苏过在身旁酣然大睡,怎么叫都不醒。苏轼这一次随身携带着自己研究《尚书》《周易》《论语》的文章,别处都没有留下副本。他不禁抚摸着这些著作感叹起来:“倘若上天没有打算让这些文章消失,我们一定会安然渡过大海的。”不久,果然。

众所周知,因为奸人罗织,苏轼遭受过牢狱之灾,几乎丢掉性命;出狱之后,又一再被贬,一直贬到海南岛。苏轼一生,坎坷迭起,险象环生。但是,他都能以一颗坦荡之心,泰然处之。他总结自己一生,竟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一次几乎丧命的渡海经历之后,他竟然这样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天灾既然已经降临,一味悲叹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不如学习苏轼的乐观旷达精神,去从容应对,为抗震救灾,为灾后重建,出钱出力,献计献策,各尽绵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2008-5-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论不合时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