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里的牧童短笛

(2008-05-11 18:08:58)
标签:

文化

分类: 有点学问

唐诗里的牧童短笛

丁启阵

 

唐代不愧是伟大的诗歌王朝,农村孩子的生活都格外地悠闲自在,充满诗意,“牧童短笛”便是一个例子。

根据那时候一些诗人的观察,牧童生活令人羡慕的地方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是周遭风景美妙。请看:

新秋菡萏发红英,向晚风飘满郡馨。

万叠水纹罗乍展,一双鸂鶒绣初成。

采莲女散吴歌阕,拾翠人归楚雨晴。

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

(刘兼《莲塘霁望》)

季节是初秋,荷花刚刚开出红色花朵。傍晚时分,微风过处,乡村就飘散着荷花的清香味道。荷花塘的开阔处,层层涟漪,如同绮罗敨开的刹那,一对嬉戏的水鸟,如同新绣的鸳鸯,生动鲜活。采莲女子甜美的歌喉,在唱着千回百转的情歌,唱得天公都开了心,雨过天晴。远方水边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在蓼花草丛的深处,由着牛,随意走动。多美的画面!多惬意的牧童!

    二是行动很自由。请看:

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

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

(成彦雄《村行》)

 

牧童披短蓑,腰笛期烟渚。

不问水边人,骑牛傍山去。

       (于濆《山村晓思》)

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对向他们问路或者跟他们攀谈的诗人,不理不睬。吹着短笛,披着蓑衣,如入无人之境,遨游山水之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三是没有忧愁。请看: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卢肇《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栖蟾《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牧童》)

 

像诗歌里说的,谁能像牧童那样,困了就在牛背上睡一觉;来兴致了就吹上一支曲子,也不用担心天下有没有自己的知音呢?在春天的和风细雨里,自由往来,带着笛子,披着蓑衣。早上唱着歌,出门去放牧;傍晚趁着月色,拍着手掌回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名争利夺,没有是非恩怨。或者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放牧,由着牛们随意行走吃草,偶尔吹吹笛子,如是度过一天。黄昏时分回到家里,吃过晚饭,连蓑衣都来不及脱下,就在月光下酣然睡去。

四是有儿童相聚歌舞嬉戏之乐。请看:

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朝阳未出众山晴,露滴蓑衣犹半湿。

       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

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

       笛声才一举,众稚齐歌舞。

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

    (隐峦《牧童》)

三五个乡村儿童,孤陋寡闻,谁也不认识,脚上穿的是草鞋,头上戴的是箬笠帽子;太阳还没有升起来,雨后的青山上,早起放牛的牧童,蓑衣上的露水还没有被晒干。二月三月的早春时节,平原上青草初绿。牧童们三五成群,骑着病弱的牛,在村前村后开始放牧。有人吹起了笛子,其他牧童就都和着笛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嬉耍玩乐,直到傍晚,才各自骑牛回家。

读着这些诗歌,不要说没有到过农村的城里人会感到新奇,羡慕不已,就连我这个在农村出生长大的人,思绪都会马上飞回到家乡,飞回到童年。山清水秀的江南农村,烟雨霏霏的春天景致,悠然自得的牧牛岁月,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当然,我所经历过的牧牛生活,跟唐诗里的牧童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首先是,我不会吹笛子,我儿时的本村伙伴也没有一个会吹笛子的。因此,儿童集体歌舞的欢庆场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是,我的家乡,除了性情急躁背不容人的黄牛,也有性情温和能让人骑坐的黑色的水牛(大约就是老子所骑的“青牛”吧)。但是,大人们体谅耕牛的辛苦,决不允许我们儿童骑到牛背上。谁若是骑到牛背上,被大人发现,一顿训斥肯定是免不了的,严重之时,一顿暴打也会不期而至。总之,我儿时,牧童虽然做过多年,但是,短笛、骑牛两件韵事,却都不曾体验过。

究其原因,除了我家乡的人们格外懂得感恩,怜惜辛苦的耕牛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的童年,正是国穷民贫、自由生育时期,家家户户都有一大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在父母看来,生存是第一要义,而孩子的快乐是不太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个,我向往唐朝!

                                           2008-5-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