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曲,哪一首最诙谐?

(2008-05-04 10:47:02)
标签:

文化

分类: 有点学问

元曲,哪一首最诙谐?

丁启阵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因此,说过唐诗、宋词,现在就说到了元曲。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之所以决定写这个题目,这是因为,诙谐是元曲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元曲形成这个特色,跟元朝政权的特点有直接关系。蒙古人入主中原,破坏了已经沿袭数百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汉族知识分子的仕途进身途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总之,他们失去了昔日的乐园,流落民间,沦为普通百姓,市井细民。元朝实行民族不平等制度,汉族人被排列在蒙古人、色目人后边,身份低贱,汉族知识分子因此对新王朝满怀愤恨。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从事文艺创作的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将心中的愤恨通过玩世不恭、幽默诙谐的方式加以表现,加以折射,加以宣泄。

另外,也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马上民族的粗豪性格和作派,影响了原本细腻文雅的汉族知识分子,使他们的写作风格发生了变化,由雅变俗,由赞美变讥讽,由含蓄变诙谐。

下边我将根据元曲作者的生卒年顺序,列举本人认为诙谐的作品六首(套),同时作些简单的介绍和说明。

 

杜仁杰的【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构栏》。曲文较长,不录。

这套曲子讲述的故事,是古代版的陈奂生上城:丰收之年,一个手头有点闲钱的乡下农民进城,原本打算买点彩纸香烛之类过节庆贺用的东西,却因为喜欢凑热闹,意外地被吸引进一个戏院(构栏),看了一次戏。这个朴实、憨厚的庄稼人显然是平生第一次进戏院看戏,对戏曲表演一无所知。因此,在他的眼里,戏院内的摆设、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戏曲中人物的言行,全都变了形,走了样,笑话百出:戏院的演出广告,变成了“花碌碌纸榜”;戏院里的舞台,他看着就是“钟楼模样”;戏曲中小丑的妆扮物,在他看来尽是些莫名其妙之物;听到锣鼓声响,他马上想到农村常见的迎神赛社;看到装束奇特的小丑上场,他就断定那准是个“殃人货”(害人精);戏中人说媒谈论“布绢纱罗”,他却自作聪明认为女方要的是“豆谷米麦”,直替戏中人着急;戏中人用皮棒槌打人裂成两半,他以为是脑袋天灵盖破了,要吃官司;最后,这位庄稼汉因为憋不住一泡尿,就离开了戏院。有专家认为,这套曲子是元代“俳谐体格势”戏曲的开山之作,开了滑稽风格的先河,其中庄稼汉的形象可能是《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艺术源头。

 

王和卿的【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这是一首小令,照录如下: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过桥东。

    据说王和卿生前,燕市(今天北京市)曾经出现过一只巨大的蝴蝶。这位跟关汉卿同时而且相熟的作家,就根据这个事情,创作了这首小令。经常讽刺嘲笑关汉卿、性格滑稽佻达的戏曲家,极尽夸张之能事,描写了一只硕大无朋的蝴蝶飞翔时的荒诞情景。这首散曲,有人说是嘲讽寻花问柳的风流浪子,也有人说是抨击仗势横行的花花太岁一类人物。也就是说,它不是文字游戏。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曲文较长,摘录其中一节(【尾】)如下: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叫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按指唱曲),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曲作者以浪子自居,运用一系列巧妙的比喻,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多才多艺、率性任情乃至玩世不恭的作家形象,生动,真实。字面的洒脱,其实内藏着愤懑,饱含萧飒苍凉之气。

 

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曲文较长,不录。

    说到马致远三个字,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种联想没有错,马致远的确是一位比较斯文含蓄的作家。在元曲作家中,马致远以其浓郁的文人气质而著称。他这首作品,风格虽然迥异于以【天净沙】《秋思》为代表的其他作品的风格,但仍然不属于粗放豪爽、玩世不恭一类,它不是辛辣的嘲讽,而是温和的诙谐。这套曲子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主人公买了一匹好马,特别珍爱。经过日夜的精心饲养,他的马变得膘肥体壮。自然,他更是如命一般地爱惜自己的宝马。这个时候,有人向他提出借马的要求。于是在他心里激起了一阵波澜:借还是不借。其矛盾冲突之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得知杀父仇人便是正在跟母亲厮混的自己的亲叔叔时的“to be or not to be”。他先是幻想着他人能了解自己的心事,改变借马主意。当他明白那人不可能改变主意的时候,就在心里咒骂人家是蠢货,竟然不懂得“他人弓莫挽,他人马休骑”的道理。当然,他终于还是不愿意伤了兄弟情面,决定答应他人的要求,把马借给他。这个时候,他只得退而求其次。一方面,要求借马者时时、处处按照自己的吩咐去办,骑马、喂马、洗马,都必须极其小心,不得有丝毫的差错。叮咛复叮咛,喋喋不休。另一方面,在马就要被牵走的时候,他又开始了对自己爱马的叮咛、安慰。他跟马说:“鞍心马户将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用今天的话说便是:借马人如果打你,那他肯定就是个“驴吊”!他还告诉爱马,他会盼望着它傍晚时平安归来。【一煞】:“早晨间借与他,日平西盼望你。倚门专等来家内。柔肠寸寸因他断,侧耳频频听你嘶。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热恋中的男女分别,大约也不过如此吧。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曲文较长,不录。

这套著名的曲子讲述的是刘邦做了皇帝之后衣锦还乡的故事。不过,它的讲述不是正说,而是戏说,是恶搞。曲子透过一位不谙世事的乡巴佬的眼睛,讽刺了皇家仪仗的种种虚张声势,将汉高祖刘邦还原为乡村无赖的嘴脸。下边我就摘选几节精彩文字,略作串讲。听说当朝皇帝要衣锦还乡,乡里出告示准备迎接。一众乡亲便忙碌开了:“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村人简直不知道怎么招待、打扮才好,隆重得可笑。村民们敲锣打鼓在村口迎接皇帝到来,皇帝的仪仗是:“……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皇家仪仗里代表尊贵威严的月旗、日旗、风旗、飞虎旗、龙旗,其中的图案,在这位乡亲眼里都变成了白圈、红圈、兔子、乌鸦、狗、蛇之类农村习见的事物。皇帝下车,众乡亲 向他行君臣大礼。这位乡亲自然也跟着行礼。但是,当他突然抬头,盯住皇帝看了一会儿,原来是自己从小认识的人,便“险气破我胸脯”。于是就质问起对方来:“你须身姓刘,您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一番质问,确认了对方真的是自己认识的刘邦之后,他就旧事重提,说刘邦年轻时曾经借过他不少东西,但是一直没有归还。更绝的是,他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字据。最后,这位乡亲获得了胜利,刘邦把当年欠他的钱和粮食,偿还的偿还,抵税的抵税。曲子的最后一句是:“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这位可爱的乡巴佬,就认定刘邦之所以叫汉高祖,是想通过改名换姓赖掉欠他的账。用今天的网络语言,这套散曲当然不过是底层百姓对皇帝的一次“意淫”。但是,在百姓被皇帝压迫得难以自由呼吸的年代里,这种“意淫”还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部分心理需求的。因此,读着这样的曲文,普通百姓大多是会发出笑声乃至拍案叫绝的——皇帝大约是不会觉得这种文字有什么好笑的。

   

兰楚芳【南宫四块玉】《风情》。这是一首小令,曲文如下:

我事事村,他般般丑。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则为他丑心儿真,博得我村情儿厚。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

需要说明一点,这支散曲的作者,看名字像是女性,据说长得也是“容貌秀美”。但他却是一个男人,曾经做过江西元帅。对已经习惯于“郎才女貌”爱情模式的我等俗人,突然读到这一首曲子,当然会觉得有趣,甚至忍俊不禁。掩卷思之,曲文中这一对其貌不扬的男女,他们的直率、朴实,他们的般配、真情,实在是很能让人感到温暖的。片时之内,世俗的美丑观念会变得模糊,会被颠覆,心灵得到升华。

                                            2008-5-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