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文学家的诞生模式
从前我曾提出一种理论:造就伟大文学家的最佳途径是,先让其出生于富贵人家,后又让其家道中落。生于富贵人家,可以保证其能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有足够宽广的眼界与见识;家道中落的好处是,可以让其认识世态炎凉,对人性有较为真切、深入的了解,内心的悲愤可以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创作的冲动。那时候举的例子有杜甫、曹雪芹、鲁迅等人。
这一阵子研究辛弃疾,发现这位抗金志士摇身转变成文学家的模式,虽然不同于那种理论,但也不错:对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上峰、朝廷、同僚,通过压迫、排挤等方法让其一直无法实现其胸怀的远大理想,使他心中有许多的忧愁和感慨;同时又适当地给他放两个长长的假期,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从事文艺创作。
公元1140年五月十一日生于山东济南郊区四风闸的辛弃疾,长大成人之后,身材魁梧,红颊青眼,虎背熊腰,被人称为黑犀牛——青兕。从相貌上看,就是一位绝好的将才。后来,追杀窃取金印之后投奔金人的义军叛徒僧义端,领五十骑闯入驻扎着五万兵马的金营公然擒拿叛徒张安国而返,剿灭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在湖南训练飞虎营,这一系列壮举足以证明,辛弃疾具有十分出色的将领之才。早年的“御戎十论”(又叫“美芹十论”),晚年的抗金对策,又都充分表明,辛弃疾具有卓越的军事战略家眼光。倘若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能够委以抗金重任,辛弃疾很可能会建立不世的勋业。不一定能实现他心目中“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理想,给南宋朝廷这张小小卧榻扩大一点儿地盘,则是很有可能的。换言之,南宋这一段历史可能会出现一位类似唐朝郭子仪、名叫辛弃疾的中兴名将。
但是,南宋小朝廷并没有那样做。辛弃疾代表北方抗金义军首领耿京到南京商谈归附南宋朝廷之事,宋高宗赵构亲自接见。不久,赵构也曾对其万军之中捉拿叛徒如探囊取物的壮举赞叹再三。但是,一旦辛弃疾正式率军来归,南宋朝廷却并没有表现应有的诚意,只先后给了他江阴军签判、广德军通判、建康府通判、司农主簿等无关紧要的官职。从二十三岁到三十三岁,辛弃疾年轻有为的十年就这样被耗费掉了。后来,虽然官位有所提升,成为地方大员。但是,没有一个职位是跟他恢复中原的理想有直接关系的;再者,这些官职也往往是不停地被调过来调过去,席不暇暖,对于地方事务也无法有多少真正的建树。晚年,韩侂胄征召辛弃疾入朝。名义上是备咨询,实际上只是为了给他草率的北伐行动装点门面。就是让辛弃疾担任跟抗金大计无关的地方工作,也没有让他一直好好地做着。1181年,辛弃疾四十二岁那一年,就被一个叫王蔺的人罗织了一个罪名,随即罢官。罢官之后,辛弃疾只好到自己不久前在江西上饶城郊带湖营建的别墅“稼轩”闲居。闲居生活一过就是十年之久。1192年被重新起用,但在朝廷做了半年的太府少卿之后,就被任命为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不到一年的时间,辛弃疾第二次遭到罢官。这一回,辛弃疾又回到江西东北部的乡村。先是在带湖,不久因为带湖别墅失火,举家迁居到铅山县的瓢泉别墅。这一回,辛弃疾度过了八年之久的闲居生活。辛弃疾活了六十八岁,就有十八年的大好时光在闲居中度过!
南宋朝廷和当权者这样安排辛弃疾,使辛弃疾的一生,心中始终有着无限的惆怅、落寞之感,有着无比丰富的创作长短句的内在情感冲动,同时也有了充裕的钻研诗词艺术的时间。可以肯定,辛弃疾现存的作品都写于他南归之后。具体地说,辛弃疾的长短句创作,开始于南归之初在江淮一带辗转下僚时期。这一时期,作为下级副官,辛弃疾需要经常参加上司、达官贵人的筵宴等社交活动,为了应酬,他也开始学习长短句创作。开始的时候,辛弃疾写了不少给人祝寿、与人赠答酬唱的作品。不久,就写出了一些自抒胸臆的优秀作品,例如著名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随着词艺的逐渐提高,优秀作品越来越多,题材不再限于抒发北伐抗金壮志难酬心情,也写出了不少表现男女爱情、描写乡村生活情调的好作品。带湖十年和瓢泉八年两次闲居,都是辛弃疾长短句创作的丰收期,不但数量大,佳作也多。创作于带湖时期的名作有《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清平乐·茅檐低小》、《贺新郎·老大那堪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创作于瓢泉时期的有《西江月·遣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其中带湖十年尤为重要,有人认为,正是有了这一时期的创作,这才奠定了辛弃疾“南宋第一词人”的地位。
当然,朝廷、上峰的压迫和同僚的排挤,都只是外因;成就一位伟大作家,还需要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内因,即:辛弃疾本人得有文艺方面的天赋。不用说,辛弃疾正好具备了这方面的天赋。少年时代,师从亳州一带著名诗人刘瞻的求学期间,他就崭露头角了。刘瞻众多的门生中,有两个学生最为突出,一个是党怀英,另一个就是辛弃疾,当时人称“辛党”。须知,日后仕金并至显职的党怀英比辛弃疾年长七岁。
辛弃疾曾自谓为“须作猬毛磔,笔作剑锋长”。意思是说,他原本是一位勇猛的男子汉,足堪驰骋疆场;但既然这个初衷难以实现,那么,他也有一支锋利的笔,可以驰骋文坛。文武全才的辛弃疾,在军事与文艺之间左右逢源。犹如他自己所说的,“弓刀事业”的梦想无法实现,他就追求了“诗酒功名”。果然,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如今,人们把培养作家的希望寄托在办学校、办作家班上,不能说这样做一点意义也没有,但效果实在是可疑的。为了培养文学家,创办了一个鲁迅文学院。而我们知道,鲁迅本人既不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也不是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文学史上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社会这所大学造就出来的,辛弃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