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作文的命题原则

(2007-06-10 19:17:24)
标签:

语文批评

高考作文

命题原则

优劣

分类: 天下大事

高考作文的命题原则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披露之后,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评论。我一向认为,任何形式的考试作文,都只不过是人们通过现成教育或人才选拔制度设计自己人生、获取所谓成功的一次写作练习。它不是真正的写作,不会出现什么有真性情、能感人的优秀作品。因此,我对这方面的关注历来不多。

    今天因为要写博客,一时兴之所至,看了一眼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也顺便浏览了几篇议论各地作文题目优劣的文字。我看了,我浏览了,我就有话要说了。我只想说一个意思:高考作文命题应该遵循公平的原则。换言之,衡量作文考题的好与不好,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遵循、体现了公平的原则。试题字面是否文雅,是否有学问,是否有现实意义,是否能反映中学语文教学成果等等,我认为都是次要问题。

    检验考题是否公平,不是由语文专家说了算,也不是由明星作家说了算,得由考生说了算。考生有话可说,因而能够充分展示他们的语文写作才华的题目,就是好的考题。越多的考生有话可说,考题就越好;所有的考生都有话可说,就是最好的作文考题。反过来,只有一部分考生有话可说的考题,就不是好的考题。所有考生都无话可说的考题,就是最糟糕的作文考题。作文考题,应该让尽量多的考生有话可说。

    那么,什么是尽量多的考生有话可说的题目?这要联系到考生的结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二十年前的精英教育一变为大众教育,大有再变为普及教育的趋势。政府对考生年龄虽然已经没有限制,而事实上如今的考生还是以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不久的往届生为主的人群,年龄在二十岁以内的占了多数。他们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社会阅历,思想感情比较稚嫩、单纯。因此,那些偏于深奥、玄虚的考题,例如山东省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浙江省的《行走在消逝中》,四川省的《一步与一生》,湖南省的《诗意地生活》等,就不能算是好的考题。而意思明确、不深奥的考题,例如重庆市的《酸甜苦辣说高考》,就不错。最值得称道的是江西省的考题:《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二题选一),使语文学得好的和学得不好的两类考生,都有话可说。

    话题作文,一般来说,也是比较明确的,考生都能有话可说,能够显示一定的公平性。例如全国卷《摔了一跤》(Ⅰ)、《关于帮助》(Ⅱ)。但是,这种给出材料的话题作文,往往有审题立意上的要求,会严重束缚考生的自由发挥,因而不能算是好的作文考题。今年各地作文考题,命题作文占了多数,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在年龄、思想感情大致相近的考生中,也有着种种次要的的差别,比如知识结构的差别,男女性别造成的情感差别,文化背景的差别,生活环境的差别。考题假如不能超越这些差别,就会失去基本的公平原则。例如,北京市的《对春夜细雨的不同评论》,对爱好古代诗词的考生比较有利;江苏省的《怀想天空》,尽管也可以引申为心中的天空,但我怀疑还是会对爱好学习天文知识的考生比较有利;海南省的《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对理科成绩较好的考生有利;安徽省的《提篮春光看妈妈》,题目就透出比较浓厚的女性特点(我猜测,命题人是个女教师),对于男性考生、缺少母爱关怀的考生大大地不利;湖南省的《母语》,对没有第二语言(民族语言)、没有方言背景的考生相当不利;福建省的《季节》,对没有农村生活经验、来自四季不分明的地区的考生不太有利。

    检验一道考题是否公平,还要看这个题目是否在以往的考试出现过,是否容易被猜到,是否有同样或相近题目的文章在考试之前见诸报刊。讲究起来,需要做充分的调查,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举个例子,三年前,三月份我在一家报纸的副刊上发表散文《忙》,当年六月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就是“请以《忙》为题写一篇作文”。假如凑巧有考生看到过我的那篇散文,即使他们不抄袭我的立意、部分语句,心理上也可以是一种安慰,增加一点自信。经常听说中学应试教育有一种办法:让考生背诵若干范文,考试的时候,根据题目,选择相近或合适的一篇,默写上去。这多少有点压赌注撞大运的意思,但是难免会有压到赌注、撞到大运还不会被阅卷人发现因而得到高分的幸运儿。往年,满分作文披露之后,被人指出是抄袭已经发表过的文章,这样的事件不是已经有过复数次了吗?

    至于一些考题,因为命题者的水平所限,出现明显过失,也可能会对作文有天赋的考生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比如臭名昭著的2002年全国作文考题(话题作文《心灵的抉择》),大家都只注意了命题材料本身的知识谬误,我未见有人注意到这样的知识谬误很可能会使得特别优秀的考生在考试时产生蔑视考卷的心理和不认真对待考试的态度,进而影响写作水平的发挥的问题。今年辽宁省的《我能》,因为它完全形同于著名影星葛优代言的一则电讯广告,该广告目前随处可见,肯定有许多考生耳熟能详。这样的考题,谁能保证不会对这些考生产生负面的干扰、影响呢?

    高考作文命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07-6-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