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日常琐记 |
乡情不泯
懒得做饭,就决定去附近的一家名叫“鱼米之乡”的饭馆。这家大约半年前开张的饭馆,经营的是湖北菜,武昌鱼、莲藕、黄豆炖猪蹄等湖北特色菜,应有尽有,情况跟有名的“九头鸟”、“九头鹰”差不多。湖北不是我的家乡所在,湖北菜却挺合我的口味。不久前去过几次之后,它的价位、服务都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尤其有意思的是,这家饭馆在打折上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尊老精神:就餐者年龄在七十岁以上时,有格外的优惠,十岁一个档次,年寿越高越折扣越低,九十岁以上折扣可以低到六五折。我就跟不止一个朋友开玩笑说过,我争取能够享受到这家饭馆的六五折优惠价格。
兴冲冲一路过去。快到地方时,眼前一片陌生:零乱的废墟,有几个民工模样的人在那里做着清理的工作,包括拐角处那家一直红火的西北拉面馆和“鱼米之乡”在内的那一排饭馆,都已经荡然无存了!我享受“鱼米之乡”六五折优惠的梦想,瞬间破灭了。
我不经为那几家开张不久、经营得好好的饭馆因为市政建设,突然被勒令限期拆迁,感到愤愤不平。接着,又对情况作出种种猜想:饭馆老板们兴许被房东给骗了,房东明明知道那房子很快就要被拆除,却仍然租赁给他们开饭馆,就在心里骂一句房东见利忘义;兴许房东事先也不知道要拆迁,政府没有提前通知他们,又在心里责怪一下政府总是不顾百姓生活方便与否、频繁拆迁动土……最后,这才关心起那家饭馆拆迁到哪里去了。没有发现附近张贴着饭馆的告示,举目四望也没有看到熟悉的店名。
临时决定去马路对过的“九头鸟”。到“九头鸟”门前,看到停满了车,感觉就有些不妙。勉强推门进去,只见店堂里或坐或站满是排队等候的人。平生最讨厌吃个饭还要排队,自然是逃也似的离开。
附近有家新开张的“土家吊锅”,店名的口气很大,叫“吊锅王”——应该不是指老板姓王,店名构造跟“泥人张”不是一个路数。说实话,对这种噱头名字的饭馆,我通常是没有太大兴趣的。但是,时候不早,肚子已经比较饿了,加上方才被那拆除一事闹得意兴阑珊、被那排队候餐的“济济一堂”景象吓跑了挑拣的心情,于是决定进“土家吊锅”看看。
店内景象,砖砌的隔离,木炭火盆,颇有点乡村情趣。顾客虽然不多,但我们还是当即决定,就是它了。
坐下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桌子之间距离不够,面前是红炎炎的炭火盆,背后是砖块砌成的隔离短墙,绝无退路,坐在那里,逼窄局促有驼背夹直之感,很不自在。这时我看见里边有一面墙上挂着大幅的韶山冲图片,便走过去欣赏,想顺便洗下手。走到图片前发现里边是一条不短的走廊,一面墙壁上挂满了腌制过的板鸭、鱼干。正好,一看就像老板娘的一位老年妇女站在走廊里指挥服务员干这干那,我就问她里边是否有包间。她说有包间,也有饭厅。在我的要求下,她带我去饭厅。
站在老板娘所说“饭厅”门口的刹那,感觉就是四个字:别有洞天。十四五张中央都安放了火盆的矮饭桌,四周放着小竹椅,每张桌子火盆的上方都悬挂着一根粗铁链。饭桌、竹椅都是新做成的,做工显然都不甚讲究,十足的乡村格调。我当即决定,移席至此。
我们进去的时候,还是空荡荡的,没有别的食客。可是没过多会儿,就陆陆续续来了三拨人,一经考察就都决定坐下。显然,他们也跟我们一样,都是从临街的前厅移师过来的。“呦!这里太有意思了!”“哎!你看你看!这椅子跟我老家一模一样的呢。”“我们老家农村就是这样的,好玩!”……惊喜称叹之声不时传到耳朵里来。
那家饭馆,远离旅游景点,远离宾馆,可以肯定就餐的顾客基本上都是北京当地人,或者像我这样已经定居北京多年的外地人;听口音,听话语内容,可以得知,到那里吃饭的顾客有一些是来自南方、来自农村的,人们都为找到那样一个跟自己老家有几分相似的饭馆,而欣喜,而惊呼,而决定以后还要常去。可见,这些像我一样远离了家乡的人们,对家乡、对农村都还是心存怀念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