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秘诀:简练明白
鲁迅在《作文秘诀》一文(见《南腔北调集》)中,辛辣讽刺前人写作古文、骗人的古文的“秘诀”之后,提出了他自己的作文主张——白描,即:“有真意,去雕饰,少做作,勿卖弄”。
我是很赞同鲁迅先生这一主张的。但同时,我也发现,不光散文应当如此,就是诗词曲也莫不应当如此。这里举两个成功的例子,或者可以提供给有志于写作诗词的朋友作为参考。
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月夜思乡诗,可谓家喻户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实,在李白之前,已经有了不少跟《静夜思》非常相似的诗歌。论主题、感情,论他乡、月夜、不眠、床帏等环境景物的设定,李白都称不上首创。首创之功当属汉代诗人,请看《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李白诗歌里有的月光、床等景物和夜不成寐、思乡的情节,《明月何皎皎》里都已经有了。
汉代以降,到唐代李白之前,还有几首诗显然是同类模仿的作品。其中,曹丕的《杂诗二首》其一堪称佼佼者: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这首诗中,人物有了抬头望月的情节。这是汉诗中所没有的。曹丕的作品中除了抬头望月,还有夜不能寐、思乡的情节。
不难看出,李白的《静夜思》有很多模仿前人诗歌的成分,创新部分不多,意向也不比前人的这两首诗歌丰富。但以脍炙人口、传诵千古这个衡量标准而言,李白的《静夜思》显然都远远超过了汉代古诗《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和曹丕的《杂诗二首》其一。原因无他,就是:李白能够在前人同类诗歌的基础上,更加精练、自然地表现了思乡主题;语言浅显而生动,诗意单纯而真挚。
另一个例子是元人马致远的小令[越调天静沙]《秋思》。《秋思》描写一位游子在他乡看到小桥流水边的人家,联想到温馨的家庭生活、融洽团聚之乐,可是自己正在辛苦奔波,不禁地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断肠人”)。散曲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是元朝人的郑光祖(一说白贲)一首散曲《前调》,跟马致远的《秋思》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意境,都十分相近。为了方便对比,照录如下:
弊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剑萧萧,一竟入烟霞。
动羁怀:西风禾黍,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
两行,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涡、鱼网纶
竿钓艖;断桥东下,傍溪沙、疏篱茅舍人家。见满山满谷,
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马致远的《秋思》家喻户晓,而郑光祖的《前调》却少有人知,决不是因为后者的文采、词藻逊色于前者。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也是因为前者简练明白,后者繁富朦胧。同样的意思,前者只用了二十八个字,而后者却用了一百个字,是前者的三倍多。
繁富是一种修辞手法,不能不加分析,简单地加以否定。但是,读者的理解能力与记忆储存空间都是有限的。当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类作品的时候,他们很容易选择那些短小精悍、易于理解记忆的作品。写作一篇文学作品,只要作者不是故意要跟读者作对,他就得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与记忆空间。
创作的快感在于尽情地表达与表现,而作品的价值却离不开读者的理解与传播。任何一个文学作者,只要他承认这个说法,他就有必要认真地思考一下鲁迅先生的那一番话。
2006-1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