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标签:
杂谈 |
碎碎念
01
网上看高中历史赛课,有一节特别有意思。
从《白蛇传》的情节衍变,看明清经济、思想的发展。
教师利用夜航船、生药店、赠银定亲等诸多小说情节进行分析,推演。
再将《白蛇传》与几乎同时期的西方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
同时,果然选了张宏杰那部《饥饿的shengshi》。
一线串珠,纵深推进,举重若轻,又娓娓道来。
现在的历史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
02
买书,极易“顺藤摸瓜”。
因为宋以朗的这本《宋家客厅》,又顺出《张爱玲私语》及其他。
犹豫着,是否买回?
仔细想想,暂时搁放一下。
一是等待京东搞活动,二是可以在旧书店里去寻找“遗珠”。
03
看了张爱玲手稿真迹,有些圆润,并且还带点古拙。
不是想象中飞扬跋扈、剑拔弩张的样子。
主观臆测,许多时候都是错误的。
04
再读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
再次品味,最后两句话。
想到了另外一句话:
当一个人与你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时,你就算说的每件事都有道理,他也听不进去。
而且你说的越有道理,他就越觉得你烦。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知己多么重要。
05
听课,老师唠叨个不停。
并且,唠叨之语,几乎是没有营养的废话。
不自觉地神游物外,扭头看窗。
一只鸟飞过来,停栖的枝条略略颤了颤。
飞走了,另一只鸟又飞过来,颤得更厉害了些。
估计,这只体重比上只更重一些。
收回神来,老师还在唠叨,话语依然是前面的重复。
06
非常喜欢这句话:
人啊,长了颗红楼梦的心,却生活在水浒的世界。
想交些三国里的桃园弟兄,却总遇到些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
一句话概括:现实的生活,永远不会是我们期待的完美样子。
07
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北宋诗人陈师道曾有言: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
反复读之,古人之言诚不我欺!
只是,私以为,真正之奇,非仅“对语说时景”也。
未见之景,写得如临实境,最为称奇。
08
以前对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有些忽略。
今晨再读,对颔联感受尤深。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一股惆怅空寂感,扑面而来。
后面两联,情感还是收敛不够,显得太露。
09
人生中有四次难忘的望月经历。
其一,西藏昌都,金河之畔,蓝丝绒般的天幕上,写着老杜的诗“星垂平野阔”。
其二,凉山西昌,邛海之上,泛金沉碧,渔歌互答,口里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
其三,炎暑时节,山中小住,半夜被楼下住户惊叹声叫醒,下楼,一行人,默默无言,想起《记承天寺夜游》。
其四,因为一次公干,住在一个小岛之上,正逢月圆之夜,回岛的是水路上,明月触之可及,亲近可人。
10
靠近一个人,要慢一点,确信你能看清他。
离开一个人,要快一点,不然真的会舍不得。
仿佛说的是程灵素和袁紫衣对胡斐的情感。
11
又读《故乡》,乍然发现:开头写得太棒了。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冒,严寒之烈却又不得不为之。
相隔二千余里,什么“相隔”,为何“相隔”,令人联想,同时言及距离之远。
别了二十余年,不是“离开”,而是“别了”,同时言及时间之长。
天气,氛围,空间,时间,所有的要素都指向毕飞宇所言的极“冷”。
12
读知堂先生的《自己的园地》。
许多文字,可以和鲁迅的文字相互补证。
只是,整体读下来,知堂先生的文字竭力地将自己抛出去。
站在第三方立场,不带情感地讲述往事。
这,也让人感觉到一种“冷”。
不知道这样的“冷”,是知堂先生主动选择的,还是无奈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