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流水账

标签:
杂谈教育情感读书语文 |
备课,流水账
01
高频词查询,也是读书的好方法。
譬如辛弃疾六百多首词作中,“鸥”出现了近百次。
朋友喜欢“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首《登快阁》里,我更偏爱“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原因,前者,太直。
02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一篇课文,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二篇课文,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朋友笑言:编者不担心他们打起来吗?
03
穆旦,查良铮,金庸的堂兄。
他比金先生帅很多,诗也写得特别漂亮。
初中教材选了他的《我看》,末尾两句读起来回味无穷: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无法掌控的“小我”,穿纸而出。
04
听课,老师讲《范进中举》,分析那个“腆”字。
原文: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老师讲了半天,也让学生进行了表演,却未得其妙处。
一是与“横”构成奇妙的空间关系,二是“腆”永远是给别人看的,走在人后,永远不会腆着。
05
教材里有些长篇小说的节选,差强人意。
譬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原回目为“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编选者横腰斩断,直接以“贾母便笑道”开始。
众多上课者又偏偏喜欢紧扣“笑”字做文章,透过一个“笑”字,解析文本。
真的可以通过“笑”得出那么多深刻的结论吗?
想起了高老师说的语文教师的三大本事:
将不痛不痒的文章讲得精彩纷呈,将莫名奇妙的答案讲得井井有条,将一片迷糊装作没有看见。
06
沈尹默的《月夜》,个人觉得,是一首被当时人们低估的作品。
好在哪里呢?朋友问。
这首诗让我想起舒婷的《致橡树》。
但比后者,显得视域更宽阔,语言更质朴,表达更自然,抒情主人公更骄傲。
07
每每听课《溜索》,就会有一种紧张感。
我们太容易把阿城这篇小说讲成“印证题”,而非“证明题”。
我们总是在先决定它是一篇小说的前提下,分析情节,分析环境,分析人物。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讲完之后,告诉学生:看,这就是小说。
面对诗意小说,我们最为乏力。
08
契诃夫的《变色龙》,真的只有一个“变色龙”吗?
读了东野圭吾的小说,得了探案综合征。
有时候,最显眼的,永远是海面上的冰山。
这篇小说,细思极恐的,是没有写出来的。
09
如果为初中语文教材里最让人伤感的诗歌投票,我投《十五从军征》。
悲伤在哪里呢?
悲伤在“家中有阿谁”那个问句之后的沉默和平静。
本来,这个问句也是问得怯生生的,没抱什么期待,但还残存那么一点点奢望。
最让人眼泪直淌的,是那句“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煮好了饭,没人吃,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10
教材的编写者,颇有用心之处,譬如苏轼作品的选编。
要上群文阅读的,教材里的苏轼作品就自成系列。
美中不足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编选,还是显得保守了一些。
如果将关于词的作品分为两课,一教读,一自读。
其中一类,全选苏轼词作。
除掉课文这两首,再来一首《念奴娇》,再来一首《江城子》。
11
17年“语文报杯”赛课,当时备选的篇目里,有几篇是期待抽到的。
譬如,泰格特的《窗》。
譬如,岑参的《白雪歌武判官归京》。
岑参这首,全篇的“冷”中,其实有不少的暖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若冷了,死了,写不出来这么明媚的句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没有盼头,没有想法,没有情谊,也站立不了这么久。
12
孤独是一个内心整合的过程,能让自己清醒的看世界,也能让自己理性的看自己。
就这点来说,《孤独之旅》的杜小康,其实,还做得不够。
他,更多地做到了前者。
13
同一首歌,听不懂的版本,是自己的一个癖好。
即使大家都唱得很好,但是往往只有一个歌者和歌是完全贴合的。
譬如,张雨生的《大海》,无论拿给任何人唱,声嘶力竭做到了,感人的力量却弱了。
李娜的《青藏高原》也是如此,大多的女高音只是在加量,而不是在加劲。
九年级下册开篇的《沁园春·雪》同样如此,下半阙和雪似乎半毛钱关系没有,却一点也撕扯不开。
14
看《我的叔叔于勒》,总觉得有一点看苏童《妻妾成群》的感觉。
于勒,好比陈佐千,其实出场的时间极少,却似乎无处不在。
15
雨果,是最会装B的一个人。
现实世界里,怎么都寻查不到巴特勒上尉这个人。
雨果却写得煞有介事,其实是对着一个虚拟的人物在挖苦和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