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更大谁在楼也投资者人士杂谈 |
梁振英作首份施政报告后,楼市又再急剧上升;政府一系列的抑市措施好似完全不起作用。
照道理,有了短期转让的额外印花税之后,市场已没有炒家活动的空间;而有了外来买家的额外印花税之后,连内地人来港买楼的途径也被堵塞了;那香港还有甚么人在买楼呢?答案只能是香港自己的用家与投资者。
香港的投资者,凡是大规模有组织的,都喜欢用有限公司来买楼,但现在用有限公司买楼也要付额外的买家印花税;照道理,本地投资者的活动也已受到一定的遏抑,余下来的,岂不是主要靠本地的用家。
然而,不是说楼价已和用家的购买力脱节了吗?倘若真的如是,用家又凭甚么去买楼呢?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楼价又是与部分用家的购买力脱节,而非与所有用家的购买力脱节。
按现时市场的表现来看,现时楼价虽高,但仍有人买得起;而且买得起的人很多,多到足够消化新增的供应量有余,否则不足以推动楼价节节上升。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香港的中产阶层近年出现两极分化。有一部分跟得上社会转型的,就收入增长得很快;但亦有一部分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就被迫向下流,加大了社会基层的比重。前者的购买力大增,成了楼价上升的主要推动者。后者的购买力下降,只能寄望政府出手压抑楼价,或予他们一定的住屋资助。
这种现象,其他已发展的地方也有出现,是在全球化之下无可避免的事。香港要进步,也只能走这条路。
不得不承认,能够跟随社会一起转型的那批人,应可视作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他们是社会的贡献者,他们的努力,市场会予以较高的报酬,所以他们的竞争能力比较高,能够比其他人早一步买到楼也是合理的事。
因此,我不赞成政府再用新的行政手段,如增加按揭利息、降低按揭成数等,去阻挠这批人买楼;这对他们不公平。政府若是真的想帮那些经济能力较低的人也能买到楼,最恰当的做法是尽快增加供应。因为当供应增加后,地产商就只能扩阔他们的销售对象,把一些收入较低的人士也视作他们的销售对象。届时,地产商就不得不调低他们的售价,以适应这批人的购买力了。
由此可见,增加供应可解决房屋问题最公平有效的方法。惟建屋需时,没有三五年,很难看到成效,心急也没有用。现时社会上有些人急于求成,希望政府可以出辣招,令市场实时有反应。这样做很危险,可能矫枉过正,对社会造成更大的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