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几个好老师在中典范心态杂谈 |
由于香港的生育率下降,未来数年的中学新收学生将会大减。如果要维持现时的每班收生标准,势将有一部分学校没法达到指标,要面对缩班杀校的威胁。
教育界希望政府乘机推行小班教育,即不但教师可以保住自己的工作,而且还可以提升教学质素,令学生有所得益,而教育局则只肯答应降低每班的收生指标,却不肯承诺在中学推行小班教育。
推行小班教育当然要花钱,据说每年可能要增加56亿的开支。由于香港近年都有可观的财政盈余,钱应该不是最大的考虑。现时,妨碍全面推行小班教育的阻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很多家长希望名校行大班教育;另一个是教师尚未为推行小班教育作好准备。
如果政府要推行小班教育,那就应一视同仁,在全港的学校都推。可惜香港的家长都希望名校行大班制,以增加他们的子女进入名校的机会。家长的这种选择——宁要名校的大班,不要Band3的小班,岂不是否定了小班教学的价值?
现时的名补习社开班,不但可以坐爆特大班房,还可以开多几班只看电视,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与教师互动,只能接受灌输,与买只光盘自己睇录像差不远。但家长与学生都愿意付高昂的补习费去自作孽,为香港这样心态的家长与学生提供小班教育,真有点枉费心机;不如容许名校开千人大班,势必更受欢迎。
现时的教师,大部分都支持小班教育;因为每班人数少,课堂秩序就比较容易维持,改功课簿也可以改少一些。这样应该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但要维持真正的小班教育,殊不简单,教师可能比现时更辛苦。有些教师现时只是叶公好龙罢了。
小班教育的精粹是让教师可以有机会照顾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纠正个别学生的偏差。那上课就必须有互动,不能只是由教师照本宣读,向全班传授一概的知识。
所谓互动,不应停留在由教师发问学生作答的方式,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讨论切磋,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找出自己的答案。
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寻求知识,需更好的老师,作更大的投入。教师备课会比以前更辛苦,不能再一本笔记,一教就30年。教师对学生必须有个别的关怀,有深入的认识,否则很难对每个学生作出针对性的诱导。教师需要以自己对人生的取向与对知识的渴求作典范,去感染学生。
这样高的要求,可能香港的教师现时尚未准备好;但如果没有理想,小班教育岂不是流于每班可以教少几个学生?哪增加那么多的开支是否还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