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居屋名额白设
(2012-08-06 09:27:18)
标签:
杂谈 |
政府打算明年让白表的申请者(非公屋居民)在居屋的第二市场置业,名额共5,000个,然而,很难明白为何政府要预设一个这样的名额,或许5,000个是一个不少的数字,政府以为讲出来有纾缓供应紧张的作用;但实际上政府对此是完全失控的。
过去,房委会自己卖居屋,当然可以预设一个比例,多少单位须卖给绿表申请者(公屋居民),多少单位须卖给白表申请者。但在居屋第二市场,卖楼的不是房委会,而是之前买了居屋的小业主,政府凭甚么规定小业主卖楼给哪一类的买家?
事实上,居屋的小业主有三种选择:一是卖给私人市场的不设限的买家(须补地价),二是卖给绿表申请者,三是卖给白表申请者。小业主卖楼时只有一个准则,就是价高者得,他们是不会理会买家究竟是白表、绿表,还是没表的;关键是看最后落袋的钱有多少。
因此,政府根本不知道每年有多少白表的申请者能成功买到二手居屋,设名额也没有意思。
现实的情况是:住在公屋里的人比租私屋的人多,加上公屋居民不用捱贵租,容易积累较多的首期;因此绿表的申请者在居屋的第二市场往往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如果他们出的价钱高,小业主一定会卖给他们。小业主是不会理会政府有甚么白表名额的。
过去,居屋第二市场每年约有2,000个单位卖了给绿表申请者;现在多了白表申请者,我估计大概会多1,000个成交左右。政府所说的5,000个名额可能要5年才能完成。即使政府加大名额,亦很难左右小业主的选择。
现时居屋第二市场交投不太活跃,原因并非纯是需求不足,而是因为小业主卖了居屋之后,根本不容易在私人市场上换取一个更好的单位,除非他们的经济条件出现了较大的改善。
然而,自从香港经济转向偏重金融及专业服务之后,社会上只有高层的收入增长得较快,中低层的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有下滑迹象。居屋的小业主大部分只属社会的中层,收入改善不大,要他们去私人市场换楼,真是谈何容易!
再者,居屋的小业主卖楼后是收不到市价的:卖给私人市场的买家,得补地价给政府;卖给白表或绿表申请者,得提供原先自己买回来的时候同一样的折扣。由于白表与绿表的买家将来仍有补地价的责任,他们出价是一定会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居屋小业主的换楼能力一定比不上私人市场的小业主。他们大部分都得在原有的居屋单位里住下去。因此,很难期望居屋第二市场的成交会因政府增加白表名额就大幅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