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最低工资人力市场劳工界调整杂谈 |
本栏上次建议把最低工资调升至时薪30元,有劳工界朋友批评我为雇主制造舆论,图为最低工资设上限。
我得澄清一下,我说加至时薪30元。是指若是今天要调整的话,就应加到这个数字。但按现时的机制,最低工资是每两年才调整一次的,劳工界争取的时薪33元,应是指一年后的事。大家构思推行的时间不一样,不宜拿来比较。至于一年后最低工资应加至甚么水平,现时根本没有可供参照的数据,如来年的通胀率与劳力市场的新形势等,我没法衡量33元是否合理。
若纯以今天的情况去推论,由28元加至30元,加幅也有7.14%,已及得上去年的通胀,与整个人力市场的加幅,绝对不会吃亏。若连同去年刚实施最低工资,一次过已加了不少的因素一并考虑,第二年加得略为保守一些也是应该的。
照我所知,大部分雇主都倾向维持最低工资每两年才调整一次的机制,因为他们担心调整得愈密加得一定愈多。以外国的经验,检讨最低工资的结果,多数是要加,甚少会减。每加一次,基数就愈大,以复式计算,雇主一定吃亏。
不过,我觉得一年一调对雇主也有好处。因为调得密一些,每次的加幅就会少一些。不用一次过加得太多,企业要去适应就不用太吃力了。
于劳工界而言,当然主张每年都得调整一次,这样他们的收入就不至于长期追不上形势,以至长期与通胀及劳力市场脱节。让雇员长期处于对工资不满的情况下工作,对雇主也没有好处。
雇主应该争取的,不应该是拖延调整最低工资的时间,而是要争取建立一套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调整机制。这样,每次要调整的时候,大家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讨价还价,而只需按既定的机制计算出来便是了。
我认为在调整最低工资时,可以参考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过去一年的通胀率;二是人力市场的工资平均增幅;两者以高者为准。
与通胀挂勾的好处,是可让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会被通胀蚕食。与人力市场的工资平均增幅挂钩,可使基层工人的入息不致长期堕后,当社会整体的工资水平上升时,他们也有机会分一杯羹。
至于当出现通缩或整体工资水平下降时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可先冻结工资,待通胀或整体工资追上来时才算。但我认为既然每年一调的目的是要追上形势,那就没有理由输打赢要。只有可加可减,才能保持人力市场的灵活性,增加社会的整体竞争力。否则,就会如希腊那样,要一次过大幅削减工资,那时社会要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