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大额盈余怎么办?

(2012-01-13 10:06:25)
标签:

财经

香港

宋体

港英政府

盈余

据税务学会预测,香港特区政府在今个财政年度又会录得约有500亿元的大额盈余,这个数目远多于财政司原先预计的39亿。 当欧美纷纷出现债务危机的时候,特区政府仍能有大额盈余,本应值得庆幸,但市民对此早有预期,一点都不感到雀跃。

 

在这个财政年度,楼价创了新高,加上政府又主动推出土地,所以卖地的收入创了历史纪录。此外,香港的经济又受惠于内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商业机构大部分都有利可图,令政府在利得税方面有可观的增长。

 

特区政府的财政政策承继自殖民地时代的港英政府,其特色是低估入息,高估开支,结果自然是收入比预期多,支出比预期少,所以经常都出现盈余。

 

这样的理财策略,虽嫌有点保守,但总好过像欧美那样先使未来钱,结果政府债台高筑,祸延子孙。然而,要这样年年有余,社会不是没有代价的。

 

政府低估了收入,导致政府本应可以减税也没有减,增加了市民与企业不必要的负担。政府高估了开支,令政府本应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也不去提供,这样做对市民不公平。

 

在殖民地时代,市民逆来顺受,不敢对港英政府诸多要求。如何制订预算案的问题,一般小市民甚少关心。自从回归之后,中央许诺港人可以治港。故先是政党纷纷就财政预算问题各陈己见,继而各种利益团体亦纷纷要求多分一杯羹。这种情势令政府不能偷偷把盈余拨入储备算了,而得向市民有所交代。

 

通常,政府的做法是派糖,而不是增加经常性的开支。政府觉得,香港有时虽有财政盈余,但都来自一些非经常性的收益,譬如卖地收入及印花税等,政府没有把握明年一样有得收,所以不敢以一时的收入去增加经常性的开支。因为经常性的开支,如医疗、教育、综援、以至公务员的工资等,一旦提升,就不容易再削减,否则社会就会上落动荡,市民就会感到生活不安稳。因此,政府的所谓派糖,大都是一次过的安排,如退税、免差饷、代交电费、综援派双粮等;去年更学澳门,人人皆获派定额现金。

 

这种做法被想多分盈余一杯羹的团体讥为不懂理财,有推卸责任之嫌。但对普通小市民而言,这种分配方法,简单易计,人人都知道自己一定可以收多少,好过拿去作「合理分配」之后,钱就不知去了哪里,自己可能一无所得。因此,如果拿去公投,一定是支持派钱的人多。

 

可惜,政府上次派钱被传媒猛轰,今次是一定不会再派钱了;但增经常性开支,政府又怕顺得哥情失嫂意;所以,政府最可能会做的,是找一些新的名目去施些小恩小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